他会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坦率的哥特式总统——埃隆·马斯克
作为以黑马姿态杀出且当下最具话题性的2020年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杨安泽最开始在币圈为人所熟悉,源于之前宣称“接受的竞选捐款形式包括比特币、以太坊和任何其他符合ERC20标准的加密资产”,他本人其实也一直是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的忠实拥趸。
但其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杨安泽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由红利”竞选主张:若当选,每月给每一位18至64岁的美国公民无条件发放1000美元。
在经济学界杨安泽的这项主张其实有个更为专业的名字——“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basicincome,简称UBI):
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无条件地、持续地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它类似于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或者一种负的人头税。相比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它的特点在于无条件性。无论贫富,无论是否生病,无论年纪,不要求参加政府指定的职业培训,凡成年公民皆可获得基本收入。
关于UBI具体的效果尚未经过大规模验证,目前学界尚无公论,不过一些小地区确有实践:
在这里笔者先搁置具体财政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仅从具体实施的角度开个脑洞:如果借助于区块链体系来实施类似的UBI计划,能够有什么样益处?
一,便捷低成本的账户体系使得金融真正“雨露均沾”
对美国这种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区块链的账户体系下这个优势可能并不明显。但对于非洲和东南亚那些有着十数亿长期游离在金融体系之外的人的国家和地区,相较于成本高昂的传统金融体系,便捷地数字货币银行账户开设不啻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最低配置,你只要有一个支持3G网络的低端智能机就OK了,开设成本、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大大降低。
目前有很多区块链支付项目就是针对这个长尾,为他们开设区块链账户来接入金融体系,譬如笔者之前深入了解everiToken等,包括币安在乌干达等一些非洲国家做的就是类似的长尾积累;
二,精准投放,解决“直升机撒钱”的监管问题
“直升机撒钱”这个金融术语目前学界尚各有看法,笔者吃的不深也未必理解到位,所以这个点也多是个人的主观看法,未必准确:
目前无论是传统的货币增发还是福利等款项的发放,中间必须借助商业银行体系,只能通过金融机构来层层传导,这样费时费力增加了成本,且不可避免导致恶性通胀或福利发放不到位,最终要么肥了那些靠近放水源头的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要么等到流到最基层的时候福利等被抽水好多。
而如果结合区块链体系,通过其透明、可追溯的特性,央行不仅可以对整个货币流通情况做到通盘掌握,实施更精准和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对每一名福利人员都新开账户的方式来直接精准“发钱”,杜绝暗箱和抽水等。
有意思的是,杨安泽曾在6月18日发推点评Facebook的Libra提到过类似的效果:
永续研究平台:区块链技术将彻底改变金融交易:永续研究平台研究团队指出:区块链是一项将彻底改变金融交易的技术,最大的突破来自于能够简化复杂的流程、验证和记录,对于跨境交易来说,这项技术是一个巨大转折点,尤其是经济飞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无疑希望能尽早拥抱区块链技术。比特币其实只是加密货币市场的代表之一,政府的严监管还不如将其加密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2018/1/1]
Facebook的新加密货币Libra对于全球数以亿计的无银行账户者而言是一次大的迈进。使用区块链很有意义,甚至可以遏制腐败,因为国际社会为贫困人口提供的大量援助资金从未到达他们手中。
结合区块链的金融账户体系,可以实现把资金直接发放给个人,少了中间弯弯绕不说,关键是直接刺激消费。笔者觉得杨安泽的出发点没什么问题,毕竟美国一直都是低储蓄率高消费的习惯:
财政发出去的钱直接消费掉,带动生产刺激经济,最终通过企业税负等渠道重新流回财政。
关键在于数额,在前期财政是否可承担——每人每月1000美元,一年的总负担就是3万亿美元上下。美国还没有增值税,据称杨安泽想要征收增值税,但18年中国的增值税才6万亿人民币,差不多8000亿刀左右,美国国税局估计累死也补不上这窟窿。只能开源节流,但超出本文范围,力有不逮,先不提。
化用一句新闻联播里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是对传统大水漫灌“直升机撒钱”的颠覆,变成“精准滴灌”,当然了,监管层八成也会欢喜,还是之前分析DE/CP那几点:
1.一则可以监控账户进出和去向;
2.二则挂钩税务,年进出账户金额按额度缴税;
3.三防止和贪污,因为没了现金,一切流向清晰;
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采取了多年的量化宽松,目的是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和活力,出发点很好,普通人买了别人占便宜的单。所以笔者觉得杨安泽这番看起来荒诞不经让很多人嗤之以鼻的主张,背后未尝不代表某种民意趋势,这也正是比特币和区块链能够顽强崛起的民意基石和历史大势。
而美国在这方面就是风向标吧,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对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精英阶层、政坛正在日渐加深“渗透”,这也是明眼可见的趋势。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有时候看似荒诞不经的事物,背后反而可能是还未曾长大的未来罢了。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