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亿度的用电量,已经超越瑞士全年耗电量;
28TH/S标准算力下,24小时不停运转,一天消耗可达38千瓦,约是普通家庭用电量3倍;
0.00111412个BTC,是新矿机每天挖出BTC的数量;
34.7百万吨的年碳排放,相当于整个丹麦的碳排放量。
提起区块链或者比特币,矿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许多区块链的网络里,项目方、投资者、矿工,形成了三方权衡分治的关系体。在以矿工为主导的场景里,其上下游产业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而四川、西藏、内蒙这些省份,由于水电资源丰富,早已经成为全球挖矿资本最聚集的地方。
尽管比特币挖矿产业缓解了省份的弃水、电等问题,但因为监管缺失,矛盾日益显著。一些矿场出于成本考虑以及便利性等因素,将矿池直接建立在了水电站内部,对环境以及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近日,四川就开展了关于“水电高质量消纳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研讨会”,会议上就数字经济和能源行业融合发展、区块链技术和共建共享的新型生产关系、存储和计算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引入云存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形成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聚落”,切实有效帮助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的水电消纳。”正在成为包括四川在内的,被PoW挖矿产业所困扰的省份,想要实现的水电转型的主要诉求。
需要极大的算力、电力能源的浪费、周围环境的噪音以及矿机的散热产生的环境影响,是现今用CPU、GPU挖矿的PoW模式下,刻不容缓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PoC应运而出。
与CPU、GPU相比,PoC的硬盘挖矿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统计,一个8T的硬盘功耗只有几瓦,相当于一个灯泡的能耗。因为PoC只需要在已有的数值里寻找,不参与实时的计算,因此能耗大大的降低。
除了能耗之外,首先在收益成本周期方面,PoW主流币种矿机回本周期短则191天,长则9594天。以Lava的PoC挖矿为例,按照目前Lava的8T的算力来说,每月可以获得300左右的Lava代币,而8T内存的矿机成本不到3000元。
其次,在对抗矿机ASIC化上,PoC因为只需采用电脑内存闲置空间即可挖矿,对凭借高算力下的数据吞吐无要求。这大大提升了人人都可挖矿的可能性,因此天然杜绝ASIC化。
最后,随着PoW算力的增高以及挖矿固定成本的持续攀高,算力集中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问题。PoC利用准入门槛低的特性,降低了算力集中的可能性。
许多对于PoC不了解的人,以为它是一个刚刚被提出来的概念,实则不然。PoC在2014年就被应用于Burst的项目上,矿工通过在自己存储数据来搜寻正确的哈希值,从而打包区块,获得奖励。
今年,PoC凭借“绿色环保”、“人人可挖”、天然抗垄断的优势,逐渐进入众人的视线当中。当然随着PoC的逐渐火爆,越来越多的项目逐渐涌入进来。其中不乏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项目,打着PoC低门槛的旗号,背地里却做着卖天价矿机,或者是资金盘圈人头的生意。
政策逐渐明朗化,但是路径还是需要区块链产业实践者花时间去探索。
Lava作为PoC领域里的佼佼者,本着推动能源与区块链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初衷,以水电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水电消纳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凝结全球的硬盘存储资源,为其搭建底层框架,构筑全球“信任之根”。
Lava团队通过对区块链的深刻理解,对PoC进行了改进。一方面,采用特有的火石机制,火石由抵押Lava生成,挖矿可获得双倍Lava奖励。这样类似Staking的机制,借由市场调节火石价格,既保持了Lava链的活性,又防止了恶意操盘行为,保障矿工和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Lava运用算力绑定的方式,实现不同的算力可以绑定在同一地址上,丰富了挖矿场景下“矿池”生态的发展。矿工和矿池之间不再各自为政,既保证了矿业生态的良性合作,又保障了人人都可挖矿的理念。
不难看出,Lava通过对PoC共识机制的思考和优化后,让其既具备PoC人人挖矿、算力共享、绿色节能等优势,又涵盖现有的Staking机制,让整个生态更加透明,提升了社区的参与度。未来,Lava将持续以PoC为核心,通过技术研究和生态建设,不断推动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实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