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很多人熟知的金融领域,区块链在很多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步展开。区块链系统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中心化组织和中心化治理的另外一套架构。如何让这套信息技术架构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我们对业务的理解和想象力。
“只闻其名不见其形”“不明觉厉”“云里雾里”……提起区块链,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币圈”“链圈”更是让很多围观者摸不着头脑。而就在你搞不懂区块链是什么的时候,它已经切实走进了你的生活。
区块链自诞生以来,以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去第三方信任、系统集体维护、数据难以篡改、不可伪造等特点,获得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关注,除了很多人熟知的金融领域,区块链在很多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步展开。
盗版现象能否绝迹?爱心捐款如何追踪去向?你吃的“阳澄湖大闸蟹”怎样确认真的产自阳澄湖?这些看似难解的问题,区块链都能给出答案。
两个业务场景
从你居住的小区说起。设备管理是物业系统相对核心的业务内容。传统情况下,小区的设备出现故障后,设备使用人会将故障信息通过相应渠道反馈到设备管理中心。设备管理中心再派单给设备维修人员,指派人员进行维修。在设备维修人员完成维修任务后,再将维修结果反馈到设备管理中心。
这套流程不仅慢而繁琐,且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比如,设备管理中心是否及时派人维修了?如维修后设备还有问题,到底是维修人员没到现场维修,还是修过后又出现的故障?有了区块链技术后,处理类似问题将变得高效。
央行上海总部领导正式宣布启动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5月17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在上海成立。会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领导正式宣布启动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刘兴亚宣布,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支持监管试点在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落地,鼓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监管试点与试点项目申报,加大试点项目横向交流和成果共享,深化金融市场科技应用,提升金融科技支撑能力。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由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金融局等8家管理部门联合出任指导单位,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44家单位共同构成联合发起单位。
注,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支持在上海等6市(区)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此之前北京市率先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首批有6个项目纳入监管沙箱范围,入选应用产品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API 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北京正在推动第二批监管沙箱入箱试点。(新华财经)[2020/5/18]
在小区设备周边安装相应的传感装置后,设备运行状态将被实时感知,并写入相应的区块链中。如果设备运行状况有问题,设备管理中心、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使用人员都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然后,设备维修人员就按职责分工,直接去维修,而不再需要等设备管理中心派单;设备修好后,也不需要设备维修人员再填相应的报单回报给设备管理中心,所有状态在区块链系统上一目了然。在区块链系统环境下,甚至设备管理中心都可以被取消。
另一个典型场景是公证。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只有通过公证处公证,才能获得相应的法律效力,比如遗嘱。如果遗嘱未经公证,那么在委托人去世后,就容易发生财产分割纠纷;如果将遗嘱进行公证,又会有对公证人员在委托人生前泄密的担忧,尤其是当遗嘱涉及巨额财产时,这种担忧更为显著。如何利用区块链来解决遗嘱公证问题呢?
动态 | 央行上海总部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将探索监管沙箱机制:为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央行上海总部给出了40条政策,其中包括业界期待的金融科技沙箱监管机制。《指导意见》提出,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生态圈,形成金融科技集聚效应。其中,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科技工作顶层设计,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及实施路线图,并建立适当的组织架构及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思维与经营理念、顺应智能发展态势,借助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依托金融大数据平台,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在智慧网点、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澎湃新闻)[2019/10/30]
委托人将遗嘱形成数字化信息后,可以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并由相关权益人分别对其进行数字签名,签名连同签名的内容信息一并被写入区块链系统。这里的数字签名,就代表了遗嘱相关权益人对这份遗嘱的真实性和法律有效性进行了认可。如果这份遗嘱除了委托人,还与N个人利益相关,那么,就可以设计一个的门限签名方案。
这个方案会把加过密的遗嘱按算法分成N+1份,每人持有1份,只有N个人全部同意的时候,才能够把这个遗嘱秘密解开。由于遗嘱牵涉到所有相关权益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在世时,这N个相关权益人不可能为了提前获得遗嘱内容而事先配合解开这个秘密,只有当委托人去世后,他们才会共同协作获得遗嘱内容。
这份遗嘱事先获得了相关权益人的数字签名,因此具有与公证处相同的法律效力。同时这些相关权益人事先对遗嘱内容也不知情,很好地维护了委托人生前的生活状态。
央行上海:比特币交易平台、ICO清理整顿和取缔工作基本完成: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在7日举办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整治是从2016年开始,这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存量风险大幅度下降,增量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国违规业务规模下降了近57%,违规机构大量退出市场。同时,新领域的风险得到了化解。比如境内比特币交易平台、ICO清理整顿和取缔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金贷”整治也取得扎实进展。目前境内比特币交易平台已经基本退出市场,ICO全部被取缔,体现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和成效。[2018/6/7]
六大应用领域
一是政务领域。
政务工作是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传统的政务系统基于单向的信息流向,速度慢、效率低,信息不对称严重,还容易滋生各种腐败。建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上的政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务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但各种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政府部门在占有比原来更多信息的同时,获取完整信息的难度一点也不比没有互联网时小。
而基于区块链的政务系统,能够打破数据垄断和各种信息孤岛,极大提升政务系统的运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
比如在精准扶贫方面。扶贫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扶贫资金难以做到全程监管,精准性不足,且难追溯。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将资金审批的每个步骤“上链”,实现有迹可循,每个环节责任到人;同时在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比如资金划拨、审批、发放等环节中,可通过多方共识、共同验证,将全流程纳入到监管中,以保证整个过程透明,有效消除腐败。
此外,在贫困户的识别上,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原来的人为识别,改为数据识别。在此基础上,引入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一旦被数据判定为贫困户,由智能合约触发审批、资金发放等行为,既可减轻政府工作人员工作量,也能让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二是医疗领域。
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困扰医疗领域多年的保障病人隐私和医疗数据安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个人隐私意识的提高,病人的医疗记录和隐私信息越来越需要得到保护,尤其是特殊敏感的治疗记录。同时,健康人群的身体数据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隐私情报,特别是像指纹或虹膜这种涉及到唯一性的“身体密码”资料发生大规模泄露,将引发重大灾难。区块链技术为医疗行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数据隐私”解决方案。
一是将相应的医疗数据放在区块链系统上。因为区块链上的数据难以被篡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其他需要权威数据的情况,可调取相应数据查验;二是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高冗余度,这就保证了医疗数据不会被遗失,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三是在区块链上建立多私钥的权限制度,通过智能合约对单项信息数据分配多个私钥,并根据业务需求设立相应的规则,在每次访问数据时,必须获得相应人员的授权才能进行,这就可以保证链上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采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打破原来医院间的医疗健康数据共享难的僵局。病人在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数据,在取得授权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他医疗机构开放,减少了重复检查,节省了检查费用,提高了就诊效率。这也有利于将病人全部的医疗数据进行整合,进而基于大数据系统,实现病人的全谱系医疗画像。
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在医疗支付与理赔、药品溯源与防伪、医生身份全球认证、病人健康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临床试验环节,还可以基于临床试验任务建立起不同医院的联盟,通过任务分工、数据共享,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和精准程度。同时,基于区块链系统实现的精准数据共享,还可提升新药研制、保险支付等的效率。
三是版权领域。
相对于知识产权产品,文创产品的侵权门槛更低,侵权成本也低,但侵权认定难,维权成本高,导致版权流转量小,创作者和相关机构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文创行业,版权的流转买卖往往还涉及到时间要素、授权要素,还有部分授权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再创作的分享要素。区块链能够为确认版权主体身份,锁定侵权证据,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版权保护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区块链系统先将版权作品“上链”,根据作品特性提炼对应的版权作品特征值,再对接到国家版权保护中心,在线进行版权登记和公证,这是从法律上确认了版权拥有者的权益。通过网络爬虫等大数据软件,一旦发现版权作品被侵权,立即进行证据采集,并把相应的证据写到区块链上进行证据锁定和保全,之后提交给国家版权保护中心进行查处。
由于具有数据防篡改防伪造、数据可溯源、永久存证等特点,区块链系统除了可将版权作品“上链”,还可以将版权作品的所有者、授权方等各环节信息都“上链”记录,这对版权登记、发行、流转、交易都是有效的办法,也适合于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版权所有权跟踪。
四是电力行业。
当前电力行业正处在快速变革期。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分布式能源的进展,能源储存方式和利用方式的变化,能源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都对能源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块链技术为满足电力行业这些新要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区块链系统的点对点交易特点,允许更多的电力生产者便捷地出售电力,这将使全球电力供给更加多元化,电网供需具有更大的弹性。
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高的交易撮合效率,以及能源结算清算效率,最大程度解决交易公平问题。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电力的批发交易,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实时平衡供需和更高效的电力分配。
区块链交易记录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还可以为能源监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提高整个市场的监管水平。此外,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业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比如直接利用共享的能源计量数据决定绿证发放、能源补贴等工作,减少审核环节。
五是物流行业。
物流行业具有分散性特点,行业透明度低。通过将物流信息“上链”,提高行业透明度,加强行业资源整合,不但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降低风险和欺诈、优化资源利用率、压缩中间环节、提升行业整体效率,而且因为物流行业在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中又是重要的关节点,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多产业的关联和聚集。
区块链系统将货主、司机、物流行为等关键信息“上链”,不但可以实现货物流通信息全程可追踪,及时发现异常并跟进处理,实现对问题的追踪定位和问责,还可以极大压缩物流商品造假的空间。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还可以提高司机与商品物流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率。
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保护技术,可以将企业物流信息加密存储,只对授权用户开放,可以打消企业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担心。此外,区块链上存储的物流信息数据是保险机构科学评估司机、机构以及企业保险投保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杜绝了保行为。相同数据同样可以作为金融机构综合信用贷款额度评估依据。这些行为使区块链链上数据的真实性获得了更大的价值和收益。
六是保险行业。
信用是保险行业的基础。而传统的“社会信任”模式由于造假成本低、数据存证性差、数据难以追溯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保险业务的安全性,还能保证数据的全网一致性。
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也有助于缓解保险行业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任不足一直是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销售误导、保险条款不透明以及事故发生后理赔难等问题;客户方面也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保的现象。区块链技术将数字化合同、客户信息以及与保险内容相关的信息“上链”,既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起到了存证的作用。
此外,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还有助于提升保险行业的效率。智能合约可以支持自动化索赔,当发生索赔问题时,若通过区块链的预言机功能确认事件确实发生,且符合理赔条件,可直接执行特定的理赔条款,不需人为操作。
难以“包治百病”
当然,区块链并不能“包治百病”,也有其弊端。
比如,在技术层面,高并发应用不适宜直接使用区块链系统,大数据系统及大数据应用也不适宜直接使用区块链系统。
如果在具体应用上,既要利用区块链的优势,又要回避它的劣势,就需要在系统结构上进行调整,比如,将高并发应用通过分片等手段进行分布式处理,大数据系统及大数据应用可以放在“链下”,只是将运算结果放在“链上”,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在业务层面,中心化程度高的业务不适用于区块链,保密程度高的应用也不适用于区块链。中心化程度高的系统,如果需要用到区块链系统的数据不可伪造、可追溯等特性,可以针对具体应用,建立私有链系统。
保密程度高的应用如果需要用到区块链系统,必须建立自己的私有链或联盟链,必须对数据“上链”全过程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存储和授权访问。
区块链系统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中心化组织和中心化治理的另外一套架构。如何让这套信息技术架构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我们对业务的理解和想象力。
来源:2019年11月1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23期。《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环球》杂志联系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