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两大标杆中美两国的产业区块链发展各自进入了怎样的阶段?两国间的发展有何不同及侧重?算力大学邀请了HashKeyGroup首席生态官Ben?El-Baz带来《中美产业区块链差异》的视频直播课,就两国间产业区块链的发展进行解读,并就一些标杆项目进行对比。
Ben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是区块链行业积极的思想领袖,并为斯坦福大学最大的学生区块链组织联合创始人,具有12年硅谷和中国高科技初创企业高管经验,目前在HashKeyGroup负责生态系统战略。HashKeyGroup是亚洲最大的专注于区块链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
1、中美产业区块链的发展侧重点
去年10月26号,中国政府提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对中国的区块链的行业是很重要的事件。
而那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反映旧的iPhone的版本跟现有的iPhone的版本到底好处在哪里?这个对比很有意思。
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风格很不一样,但是各有好处。美国是一个由下而上的国家,中国是个由上而下的国家。中国有很强的经济规划能力,2016年区块链就已经被写入5年规划了。中国的政策落地的效率也很高,在区块链行业最近比较火的BSN或DC/EP,落地这方面的项目,其实需要很强的执行力。
美国很不一样,它主要由私有企业来驱动经济,政府会提出一些政策,主要来源于产业和政策顾问,比如ChamberofDigitalCommerce、BlockchainAssociation、DigitalDollarProject等。这些产业顾问基本上就是在关注数字支付、数字货币、数字美元等方面。美国政府比较偏重于支持一些私有企业的发展,尽量避免所谓的“挤出效应”。
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在探索应用。比如USAID,DoD,CDC等。
两个国家的政策和风格也不一样,最近中国数字人民币的消息很火,而数字美元到底是什么情况,基本上它还没有技术架构。但在中国都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落地了。深圳、雄安、苏州、成都已经在进行试验。
而数字美元还在美国的众议院和参议院讨论中,但是在中国已经有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四大银行在测试。
当然,美国也有产业顾问在推进,比如“数字美元计划”,由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前任主席ChrisGiancarlo牵头。
从图上来看,数字美元什么时候出来,还打了一个大的问号。但是在中国,从2017年已经开始准备推出更先进的支付系统,虽然是非区块链,但可以看到中国的央行在这方面已经先进多了,央行数字人民币说不定今年或者明年就能上线。
另一个两国对比的维度可以去分析专利。
左边可以很明显看到中国和美国都是排在前几位,右边单独列了几个公司,也有很多美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包括IBM、阿里巴巴,中国央行的Research研究部门。
2、中美项目对比和应用落地环境差异
一、美国
亚马逊
亚马逊有自己的中心化数据库叫QuantumLedgerDatabase,有铺节点的服务叫ManageBlockchain和BaaS:AWSBlockchainPartners。
亚马逊的系统有很多案例,有6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MOBI,在亚马逊的系统下面做的一个M2M的Car2Car支付系统,用于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支付,比如汽车支付系统。
2.?DTCC证券清结算。从事资本市场的朋友肯定对这个名字很熟,是美国最大的证券清结算所。
3.?Guardian人寿保险追溯,在亚马逊的系统里面做一些保单的追溯和溯源。
4.?Nestle食品供应量溯源,通过亚马逊的系统做食品供应链的溯源。
5.?SGX-DvP清结算,SGX是新加坡的交易所,跟DTC类似,他在做DVP,DeliveryVersusPayment清结算。
6.TrackX可回收资产追溯。
微软
微软在它的云服务系统里面已经有非常多的模块,在中间补充了一个AZUREBlockchain服务。它也有一个Blackchain?data?manager,在区块链上面的数据可能要未来也要到其他的服务模块去互通,所以这里主要是在做一个整合系统。
谷歌
简单来讲谷歌是做预言机服务。
谷歌的云服务中有一个功能叫BigQuery,功能是用来获取很多云上的数据。比如用以太坊来开发一个Dapp,就要获取谷歌服务器中其他的数据,所以谷歌做了一个整合,把Chainlink?oracle预言机的智能合约整合到它的云服务平台里面,方便在以太坊上开发Dapp的人,可以数据流通。
Facebook的支付网络Libra在去年7月份提出,这是一个新的支付系统。Facebook跟其他美国的大科技公司很大的区别是它对区块链设计做了很多改造Libra完全换了底层的东西,开发了自己的语言,做了自己的共识机制。?
IBM
IBM在营销方面做的最好,从官网去看,从介绍应用场景开始,IBM说他自己已经有超过500多个区块链的开发案例,都是基于Hyperledger发布的Java开发。主要是做底层开发,在上层提供顾问服务。
IBM它是把它的应用场景分成5块:食品溯源、全球贸易、贸易金融、?跨境支付、可信身份。IBM主要在这5个领域里面有超过500多个区块链的开发案例。
Visa
VISA是全球信用卡最大的结算网络,今年年初推出了一个B2BConnect产品,用IBM的跨境支付网络来开发,主要事故在跟SWIFT竞争。我个人觉得可能三四年之后,SWIFT转款的系统肯定已经被淘汰。
电信运营商-美国
比特币全网未确认交易数量为5891笔:金色财经报道,据BTC.com数据显示,目前比特币全网未确认交易数量为5891笔,全网算力为249.11 EH/s,24小时交易速率为3.03 交易/s,目前全网难度为36.95 T,预测下次难度下调6.93%至34.39 T,距离调整还剩2天11小时。[2022/12/4 21:20:37]
主要是AT&T和T-Mobile,AT&T在用区块链来管理他的手机终端的生命周期,比如可以从原厂到用户端的溯源,可以追溯所有的信息。用户觉得不需要用,或者说想想再卖的话,AT&T就很多数据可以算一下产品未来的生命周期。
还有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服务,?跟IT设备结合,把设备的数据可以存在链上。还有IoT设备身份验证等。
T-Mobile在用区块链来跟欧洲一些运营商做跨运营商的漫游和合同管理。
二、中国
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重点是5G+Iot+区块链。移动有NB-IoT+区块链茶叶可信溯源项目,该平台实现茶叶全供应链信息透明化,2.2秒可信追溯,为优质茶叶产品进行可信性证明和保障,在杭州已经涵盖天竺茶园、径山茶园两个茶叶一级产区,共计100亩,并且已与全国52家意向单位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中国联通区块链专利数达到113件,在南京市与万向区块链成立了“物联网+区块链联合创新中心”,聚焦于5GIoT+区块链的应用方向,它自己的BaaS服务还没上线。网上还有联通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源管理PoC。
百度
百度BaaS服务的概念是百度会帮你运营你的节点,你不需要自己去买设备,不需要自己去买主机,直接在百度上面就可以了,这是所谓的BaaS。
百度的产品线很多,有BaaS,还有百度自己开发的超级链,应用场景是一些政府服务,还有药品、存证等。
阿里
这个是阿里云Baas系统,跟亚马逊、微软和百度类似,帮你运营你的区块链网络节点。
阿里支持的三种区块链,一个是Hyperledgerfabric,第2个是蚂蚁的区块链,第3个企业以太坊Quorum。
蚂蚁金服
??
蚂蚁金服在生活场景、金融场景、零售场景、通用场景等方面有很多的应用。比如生活场景涵盖了租房、票据、医保、处方、版权、慈善等。在另外一些场景中也分别有很多应用,和IBM非常类似。
腾讯
??
腾讯类似阿里的做法,腾讯的区块链叫TustSQL,也是有自己的BaaS系统。其中还有与微众银行、矩阵元、万向区块链联合开发的系统。
京东
??
京东主要的方向在溯源,因为它是一个电商,肯定它的商品来源的验证会看得比较重,所以我个人感觉它的平台都是围绕着溯源这个方向。
BSN
??
BSN是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会同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并建立。主要市场定位是想要让开发者觉得在网络上面去开发会更简单,成本会更低。未来一个开发者想要在腾讯或百度去部署一个节点,或者做一些开发,他也有可能可以在BSN网络去开发。跟监管的对接应该是它非常重要的优点。
智能城市
中国的雄安新区成立了专门区块链实验室,方向包括基金管理、树木管理、绿色金融等等,还有万向创新聚能城,主要方向包括区块链智能交通、智能可再生能源等等。
在这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分配了1.6亿美元支持智能城市项目,哥伦布市是USDOT最大的智能城市中标着($5000万),哥伦布市目前已经推出了Pivot,一个基于区块链的MultiModalTripPlanningApp。
中国大的科技公司都偏向于自己研发自己的区块链,而美国除了Facebook以外开发自己的链比较少,当然两个国家之间的国家的政策力量都是不同。
3、国际合作机会在哪里
对于国际间的合作,主要有5个方向:
1.?经销联盟合作,如果你看到国外的某一个系统、某一个平台比较有吸引力,可以成为他在国内的合作伙伴。
2.?开源网络开发合作,如果你公司有开发能力,你也可以参与很多开源网络的开发,比如说Hyperledgerfabric,也是一个开源网络,可以去参与,可以去开发,也通过这样的一个一个协会可以认识更多的潜在客户。
3.?外包开发,可以外包开发给一些外国的公司,或者为外国的企业或开发商提供外包开发服务。
4.?投资合作,如果你是基金或者有一定的资金池,可以去国外去投资一些项目,可以多学习,多拿一些回报。
5.?政府招标,现在很多中国还有国外都有很多招标的机会可以多多关注。
??文章所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敬请注意投资风险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