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孟岩:产业区块链+数字资产+金融:满盘皆活_区块链

7月17日,“新生?澳门产业区块链协会成立大会”在横琴召开。通证思维实验室发起人、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孟岩带来以《数字资产为产业区块链画龙点睛》为主题的演讲。

孟岩通过2个案例,阐述了当下产业区块链的困惑,那就是:如果将产业区块链理解为分布式可信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只用来承载数据信息,这套系统在商业逻辑上存在缺失,企业家们最终会质疑区块链在其中的必要性,以及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哪里?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孟岩提出了一套数字资产视角下的区块链应用架构。第一步,通过产业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可信存储的方式,将“可信数据”生成为“可信通证”;第二步,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法律程序,将“可信通证”转化为“可信数字资产”。第三步,有了可信的数字资产,就可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或者进入到DeFi,在这个新的数字资产基础设施中流转。

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由巴比特整理发布:

观点:比特币期货的基金成本高于ETF,管理方式也更加复杂:针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Gary Gensler在Aspen安全论坛上谈到比特币ETF时,建议此类基金只追踪比特币期货,这要求投资者投入大量保证金进行交易,与多数加密爱好者期望的基于比特币的ETF不同。资产管理公司VanEck数字资产研究主管Matthew Sigel表示:我们认为基于比特币期货的基金是劣质产品,它们的表现一直逊于比特币价格,在管理方式上也更加复杂,成本高于ETF。它们是不合格的投资工具。

彭博ETF分析师James Seyffart表示:这只是一种不同的垫脚石。期货受到监管,它能为比特币市场提供额外的投资者保护,但本质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如果比特币能被操纵,比特币期货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期货产品的需求水平较低,它们不会像真正的比特币ETF规模那么大或增速那么快。(彭博社)[2021/8/4 1:32:43]

数字资产研究院一直聚焦于“数字资产”的研究,而近来中国区块链的大方向是“产业区块链”,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产业区块链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数字资产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观点:“拟议的非托管加密钱包法规”传闻不会对比特币产生切实影响:针对“美国财政部长Steven Mnuchin正计划任期届满之前就非托管加密钱包制定新法规”的传闻,Multicoin Capital管理合伙人Kyle Samani表示,他认为这不会在当前的牛市中对比特币产生切实影响:“关于Mnuchin的传闻我的看法是,这对于当前BTC牛市(未来12-36个月)并不重要。原因如下:下一波买家——宏观买家希望监管到来。对他们来说,2100万的上限是一个特征,抵制审查是一个缺陷(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希望自我托管,(比特币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通胀对冲工具。”

此前消息,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发推就其听到的美国财政部长Steven Mnuchin正计划任期届满之前就非托管加密钱包制定新法规的传闻表示担忧,并指出,已于上周与多家加密货币公司和投资者一起致信财政部阐明了这一点。Brian Armstrong表示,拟议的法规或将要求像Coinbase这样的金融机构在非托管钱包的所有者接收资产之前,验证接收者或所有者,并收集相关身份信息。(Bitcoinist)[2020/11/27 22:19:13]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2个真实案例,但不方便透露项目名字。

律师观点:企业区块链需要建立清晰的治理结构避免不确定性:全球律师事务所DLA Piper合伙人Mark Radcliffe认为,区块链这个行业很吸引对权威持怀疑态度、高度个人主义的人。然而,他相信协作框架对于区块链实现和代币化的成功至关重要,就像开源软件一样。他表示,如果企业正在考虑利用区块链来提高业务效率,那么设计一个风险和规则明确的治理结构以避免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是很重要的。(Cointelegraph)[2020/7/27]

通过2个真实案例,探究产业区块链的缺失一环

第一个案例,是一家由华侨在海外创建的木材企业,在当地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份额。这个华侨企业家了解到在习主席号召下,中国将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高度,产业区块链得到空前发展。因此,他对区块链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区块链激励木材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开发及交易。为此,他在疫情期间特意飞回国内,接触了很多区块链企业和学者。

然而,他和我坦率的讲:“越聊越困惑”。作为一个成熟商人,他对于该产业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但当他听大家讲产业区块链的思想时,却感到似乎有逻辑不通畅或者不完整的地方,让他觉得这件事时机并不成熟。为什么会这样?请允许我卖个关子,先和大家分享另一个案例。

观点:印度数字资产监管“灰色地带”阻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进入加密领域:据消息,Ripple公司两名高管认为,印度数字资产监管的“灰色地带”正在阻止银行和机构投资者进入加密货币领域,扼杀整个行业。Ripple公司东南亚、中东和北非地区董事总经理Navin Gupta和亚太和中东监管关系负责人Sagar Sarbhai介绍了他们所认为的加密技术在印度的发展道路,因为有传言称一旦议会重新召开,政府可能会推动彻底的加密禁令。Sagar Sarbhai表示,与其说“区块链好,加密不好”,(监管机构应该)更应全面地看待这一图景,理解数字资产和加密货币的积极用途。监管机构应该利用这一点鼓励更多的金融包容性,降低商业壁垒,推动更多的数字支付。Navin Gupta则表示缺乏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的一大障碍。资本市场认为,投资印度的区块链初创企业可以赚到钱,但对迈出第一步犹豫不决。他说:“我们需要向外国投资者发出明确信号。所以,如果有投资者来到印度,期待着没有禁止交易加密货币或数字资产的法律,那么我们就应该给这些投资者一个明确的指引,告诉他们是否可以这样做。”[2020/7/5]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将区块链用于钢材供应链,进行全流程管理的项目。具体来讲,当钢材入库时,视频监控会对车辆识别和拍照,将物流信息上链;当钢材存储时,仓库会通过电子围栏技术进行监控,一旦钢材越过监控区域,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当钢材吊装时,现场会进行铭牌识别和检验。也就是说,从物流到仓储,钢材供应链的整个流程都在区块链上进行了存证。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将区块链延展到钢材下游交易的环节。

观点:闪电网络重建可以增强比特币的隐私性:闪电被称为比特币的第二层,因为大多数交易都是在区块链平台之外进行的,所以闪电被设计用来实现更快、更便宜、更可扩展的比特币支付。如今,闪电网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功能,但事实证明,用新技术取代HTLCs来加强比特币隐私保护是有意义的。

Hashed Timelock contract (HTLCs)是闪电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在不信任任何人的情况下发送支付。现在,开发人员正在探索用Point Timelock契约(也称为“付款点”或PTLCs)取代它们。(Coindesk)[2020/6/3]

如果我们将产业区块链理解为分布式可信数据库,这个项目已经很完整了,因为大量信息已经有效记录了。但这个项目的参与方之一向我表达了和那位华侨企业家相似的困惑。那就是,我将所有信息有效载入区块链之后,数据的确不可篡改且更好追踪了,但是它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效益呢?

产业区块链+数字资产+金融:满盘皆活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仅将产业区块链视为一个可信分布式数据库,就会遇到很多挑战,企业家们迟早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合理的应用场景到底是什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哪里?对实体经济到底有什么支持?为什么不能使用中心化系统解决相同的问题?为什么不使用云系统解决相同的问题?就算你能说通所有逻辑,在如此多合作方的情况下,究竟该由谁牵头、由谁来启动呢?

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企业家要么在投资之前看到痛点所在,“因不了解而来,因了解而去”;要么就在落地之后感到疑惑“究竟我花了这么多钱得到了什么?”

如果将“数字资产”引入进来,所有人都会意识到,这件事非区块链不可。我们不禁思考,数字资产是跑在分布式账本里的,账本也是一种数据库。当这个数据账本用来记载物流信息、库存信息时,最后的结果就让人感到困惑。但是,当数据账本用来记载价值、票据、资产时,整个逻辑就打通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比如说,上文提到的钢材供应链项目,并没有停留在那个疑惑阶段,而是向前做了一件事,就是“数字仓单”。数字仓单本质上是一种票据,也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显然是数字资产。当该项目利用区块链上已经存储的可信数据产生数字仓单后,数字仓单作为数字资产的真实性和价值被各方接受,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配套的金融服务。至此,整个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变得非常清晰、满盘皆活。

具体来讲,当借款人,即钢材的当前拥有者,以钢材作为抵押进行贷款的时候,他会在区块链里创建一个“通证”,将通证的启动设为“待确认状态”。紧接着,流程的各个参与方,包括物流、仓储、质检等相关人员,可以核查自己的信息系统,判断通证里的信息是否真实并予以确认,确认的方式就是“数字签名”。最后,经过金融机构保险管理员的确认,它就将从一个普通“通证”升级为代表数字仓单的“数字资产”了。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模式——自主式的资产创建过程。也就是说,在规定一套资产创建的规则后,所有人基于区块链相互协助,利用其公开、透明、可信的数据特性,自主创建资产,并且可以自证清白,这彻底改变了过去资产的创建和确认的过程。

如此一来,有一个巨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得以轻松得到某类数字资产,哪一类呢?我先和大家对资产进行下简单的归类:第一类是“优质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贷款,以及具有充分抵押的企业资产,这类资产不缺金融支持,轮不到区块链去解决;第二类是“劣质资产”,比如引爆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贷,这类资产本就不应该被打包成金融产品;第三类是“灰质资产”,这部分占比是最大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很多企业明明有很多好资产,却难以证明,金融机构需要花费很复杂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去认定。在这种情况下,前文所述的区块链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构造了一套自主创建、交叉验证、自证清白的数字资产创建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朱嘉明老师对此事进行过交流,我们一致认为,现在还没有到给“数字资产”下定义的时候。即使我们搞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人能很清晰地说清楚什么是数字资产。但至少我们看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创建一个合格的资产,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可以想办法创建出来。

从创建到流转,数字资产视角下的区块链应用架构

当数字资产被创建出来后,下一步就是流转。流转也是一个多方协作、相互验证的过程,我这里不详述了。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基于区块链的这套账本,在传统金融机构审批过程中仍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还有太多信息没有上链,需要中心化的金融机构进行大量的人工调研和审核,反而降低了效率。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尝试提出数字资产视角下的区块链应用架构。第一步,通过产业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可信存储的方式,把可信数据转化为可信通证;第二步,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法律程序,将可信通证转化为可信数字资产。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一步不能完全依赖纯技术手段解决,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合是必要的。

第三步,分为2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上文案例指出的,有了可信的数字资产,以及现实世界法律法规保障和相关制度的配合,可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第二个方向是一种新出现的模式,就是进入到DeFi中,在这个新的数字资产基础设施中流转。当然,这两个方向也有结合点,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参与到DeFi应用当中,DeFi也可以到传统金融机构中寻求服务。

通过这套模式,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为产业区块链的当下困惑,寻求到一个解决方案呢?我们可以把“产业区块链+数字资产”看作是获得未来金融支持的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新模式。

另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DeFi正迅速成为全球开放金融基础设施,但行业的发展是有时间周期的,DeFi目前在法律监管方面的问题,巴比特昨日刊登的朱嘉明老师专访中也有提及。总之,法律、技术、应用的逐步落地,将助推着我们的产业浪潮不断向前,并最终将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成为主流。

我有两个感受:一方面,我对今天所描述的这套数字资产视角下的区块链应用架构的基础思路,持有巨大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了解国内业界同仁对于明年、后年的落地方向后,我有一种紧迫感。当我们站在构建上述基础设施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会觉得一些规划未免有些“井底之蛙”了,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反思一下,现在应该做什么?因为如果我们的基础设施落后,而在应用层面想诸多问题,最后将是一场空。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6:10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