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数字人民币能使可视卡、指纹卡、可穿戴支付重获新生?_数字人

近日,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相继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地展开,而关于数字人民币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

可视卡、指纹卡、可穿戴等产品纷纷亮相

1月5日,邮储银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测试了“可视卡”形态的硬件钱包,首次将数字人民币的“卡片”形态曝光在大众视野中。

2月5日,工商银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在湖南和顺石油滨水加油站亮相,成为第二个公开亮相的银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

2月8日,“铜钱”形态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在雄安亮相,该方案由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研发,在外观设计上迎合新年主题,前后膜红底金图,印制“雄安”字样和牛年生肖图案,正面有屏幕,支持两个硬件钱包碰一碰双离线支付。

声音 | 谷燕西:下一个Libra很可能会出现在东南亚:CBX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谷燕西在微信群评论称,下一个Libra很可能会出现在东南亚。他预测,下一个Libra很可能注册在新加坡,会同样采用成员联盟形式。会员是东南亚地区合规机构,成员门槛远低于一千万美元;拥有更加符合区块链特征的、更加平等的成员,并会提供一个支持智能合约,基于POS的联盟链。联盟链会支持节点基于单一法币发行稳定币。会有多个稳定币在链上流通。同时,联盟提供类似外汇交易的稳定币兑付服务。[2019/10/27]

2月14日,在“数字王府井冰雪购物节”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邮储银行继上海可视卡之后,推出了叠加“健康宝”功能的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和指纹卡硬件钱包。除了数字人民币消费之外,用户持该产品在健康宝设备上一贴,即可完成健康宝状态查询和登记。

声音 | 谷燕西:区块链在金融市场领域的突破点是通证经济模型的应用:CBX研究院创始人谷燕西在其微信分享群表示,

1,对全球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资产行业来说,习总书记的讲话绝对是利好消息。

2,国内更多的商业机会会出现。应用推广会顺利很多。这个行业中的各种角色都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3,率先的突破点一定是To C业务,而不是To B业务。

4,对于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的不是区块链技术,而是区块链技术之上的新的商业模式。

5,互联网对信息交流和线上商业产生巨大改变,区块链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改变。而此方面的突破一定是通证经济模型的应用。

6,区块链技术是否能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主要取决于商业定位,而不是这个技术。[2019/10/26]

而同样是在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上,中行也推出了搭载北京健康码查询功能的可视卡。而且借助冬奥会场景,中行还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滑雪手套、冬奥特色徽章、智能手表等形态多样的硬钱包。

声音 | CBX谷燕西:未来将形成分别以Libra和Telegram为代表的两大阵营:日前,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首次颁发牌照给两家区块链服务商,并发布反措施。对此,CBX研究院创始人谷燕西表示,瑞士金融监管对其在区块链金融中的反要求的重申非常正常。在全球的各个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中,它率先颁布一个银行和证券交易商的牌照。这是非常领先的。此前成立的瑞士数字资产交易所也是在全球主要金融监管辖区内非常领先的行动。

谷燕西指出,在未来的数字资产世界中,很可能形成两个阵营。一个是基于许可链的,全球金融机构监管下的机构和资产能在上面运行的阵营。另外一个是不受监管的基于公链的阵营。前者很可能是以Libra为代表,后者可能是以Telegram即将推出的公链为代表。[2019/8/27]

声音 | 谷燕西:Libra迫使各国央行更加协调彼此的货币政策共同应对私营稳定币:今日,CBX研究院院长谷燕西在《Libra,各国央行的潘多拉魔盒》一文中表示,Libra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并在其上发行并流通稳定币。这样的一个FMI和数字货币是独立于现有的金融市场之外的一个崭新的金融体系。鉴于Libra协会成员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这就迫使各国央行认真对待Libra带来的各种冲击并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更为关键的是,Libra迫使各国央行更加协调彼此的货币政策来共同应对Libra以及此后一定会出现的其它的私营稳定币。[2019/7/15]

而工行在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同样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硬件钱包,包括可视卡、手表手环、充电宝、老年拐杖、报时器、老年警报器等等。

随着试点的深入,一大波数字人民币可穿戴、智能卡产品纷纷亮相,引发了行业的热议。

声音 | 谷燕西:Libra的一个潜在的竞争者是Twitter和square的CEO Jack Dorsey:今日,在由火讯财经主办的“火讯Facebook Libra周”线上沙龙上,CBX研究院院长谷燕西表示,在潜在用户方面,Facebook确实在全球有27亿的注册用户,数量方面他确实是有优势。但是,具体到数字资产方面,加密数字资产的爱好者的活跃社交群体是Twitter,而不是Facebook,而且推特的用户也是遍及全球。如果一个基于加密数字资产的金融应用,需要在全球推广的话,实际上推特更适合于此目的。Libra稳定币的一个潜在的竞争者是 Twitter和square的CEO Jack Dorsey,他在社交网络和货币支付端方面都有优势,所以他很有可能是Facebook稳定币的一个很大的竞争者,而且他一直是加密数字货币的强烈的爱好者,特别是对比特币。在2018年5月在纽约举行的 Consensus大会上,他就提出,互联网需要自己的稳定数字货币。[2019/6/21]

可视卡与可穿戴产品的支付过往

说到以“卡”为载体的支付产品,银行卡绝对是当仁不让。但要说到除了传统形态之外的银行卡类产品,可视卡、指纹卡、蓝牙卡、异形卡等等实际上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智能卡支付产品。?

早在2013年9月,银联便首次研发推出了具备电子显示功能的可视银联卡,其采用电子纸技术,在金融IC卡卡面上加载显示屏和数字键盘,可显示银行卡中的电子现金余额、交易记录或用户积分等非敏感信息;同时结合动态令牌功能,还可显示交易认证信息。首批推出可视银行卡的是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为太平洋可视卡和龙卡数字显示信用卡。

彼时,银联可视卡的出现打开了可视卡产品在金融领域的窗口,业内人士认为其为金融IC卡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众多卡商、芯片商、银行蓄势待发。

但实际上,经过发展和实践证明,金融领域的可视卡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彼时可视卡的成本高达100-200元左右,且一旦丢失换卡还需要额外的工本费,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笔钱门槛较高;另一方面是彼时的可视卡是伴随着“电子现金”诞生的产物,其可视窗口有的只能查询“电子现金”账户余额,实用性较为有限。另外,其作为动态令牌进行大额转账认证的功能,既没有手机验证码方便,也没有U-Key等产品纯粹。?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达和金融数字化的发展,智能卡形态的产品也逐渐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比如虚拟银行卡、数字银行卡等等。?

随后的指纹卡、蓝牙卡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可有可无的产品体验加上额外的使用成本让这一类智能卡产品成为了小众。

同样命途多舛的还有可穿戴设备的支付功能。2015年3月,苹果推出第一代AppleWatch,同时支持ApplePay功能。在这一波热潮之下,可穿戴支付成为了2014年-2015年前后的热门,除了国际上谷歌、三星、Jawbone、斯沃琪等企业纷纷推出可穿戴支付产品,国内市场上刷刷手环、握奇Sharkey、咕咚手环等等接连进场。当年的CES展和MWC,各种可穿戴设备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但最终,可穿戴支付没有走向繁荣,并且寥寥收场。归根到底,可穿戴的本源应该是“穿戴”,首先应该是产品的外形和功能,而“支付”仅仅是其功能中锦上添花的一部分。彼时很多企业在热潮之下,为了快速拓展其交通卡、银行卡的支付功能,将可穿戴和支付的侧重点本末倒置了。

数字人民币东风下,卡、可穿戴的前景

移动支付网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在对数字人民币的行业影响和前景判断中表示,数字人民币会引起新一轮软硬设备升级更换热潮,卡、可穿戴等将重走历史老路。?

实际上,重走历史老路正是上文所述的加载支付功能,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但最终的结局会不会重走老路呢?我们先来看看可视卡、可穿戴等此类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体验。

首先是使用场景,数字人民币的可视卡、可穿戴产品主要针对的是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人群。比如冬奥会的场景,对于参加冬奥会的外国友人发放一个具备数字人民币功能的智能手环;比如老人小孩,对于不便于操作智能手机的人群使用可视卡等更加直观的支付设备;再比如在网络不佳的地下停车场或者商超,便于用户在无网络环境下使用。

其次是使用体验,数字人民币的硬件钱包实际上和此前的“电子现金”非常类似,需要充值操作将数字人民币的加密币串放在钱包本地然后使用。如何解决充值的问题,这对于特定人群而言是非常致命的,毕竟“电子现金”退出历史舞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使用充值不够方便。可穿戴产品则需要在目标人群定位与产品外观上进行打磨,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进行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再者,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电子现金”除了存在闪卡等问题,还有被近距离盗刷的风险。近日,雄安测试的“异形卡”形态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可以在不依赖手机的情况下,实现两个硬件钱包之间的收付款操作。考虑到数字人民币的普适性,未来如何规避近距离下的盗刷风险,同时兼顾小额免密的使用便捷性,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是成本问题。可视卡等产品过去推行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昂贵的制作成本,如果未来在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上这部分费用仍然由用户来承担,这无疑会影响其推广。但如果在推行上,特殊用途的可视卡成本由政府、银行来补贴的话,至少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而言,可视卡等产品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总结

最后,用一段《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的一段话话来总结:

“伴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可穿戴支付和卡产品想要完全颠覆和崛起显然不切实际,但重获新生则不是没可能。针对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使用存在着局限性和门槛,这一类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会是部分人的可选项。”

来源:移动支付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5:1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