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财经区块链8月8日讯??八月初,美国证券交易所委员会主席GaryGensler在AspenSecurityForum论坛上针对数字货币行业监管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数字货币行业需要在《证券法》、《银行法》和《商品法》的监管下运营,由此可以看出,监管机构对于这一新兴市场的风险控制非常关注。
GaryGensler认为,加密金融行业里可以交易通证的平台以及人们可以借出通证的其他场所,不仅可以牵连证券法,甚至还可能涉及商品法和银行法。此外,与投资者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等中介机构进行交易的其他交易市场不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没有经纪人的情况下在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上进行不间断的交易。尽管许多海外平台表示他们不允许美国投资者参与,但美国交易者仍然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进行一些不受监管的交易,如果这些交易平台上有证券,根据法律,他们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注册,除非他们符合豁免条件。
小米投资高科技芯片公司瞻芯电子:10月26日消息,企查查APP显示,10月22日,上海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3571.43万元人民币增加至4375万元人民币,增幅为22.5%。企查查信息显示,瞻芯电子是一家聚焦于碳化硅(SiC)半导体领域的高科技芯片公司,经营范围包含:从事电子科技、半导体科技、光电科技、智能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金十)[2021/10/26 20:57:31]
由此看来,数字货币服务机构需要与纽交所这种传统金融机构一样受到证券法、甚至是商品法和银行法的监管。这也就意味着纽交所的风险控制做到什么程度,数字货币服务机构的风险控制也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不过数字货币服务机构是否真的具备这种级别的风险控制能力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动态 | 小米等公司申请设立新加坡数字批发银行:1月7日,尚乘集团、新能源集团、小米金融和FundingSocieties共同宣布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于2019年12月31日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申请发起设立新加坡数字批发银行。记者从小米金融方面了解到,联合方将通过创新金融科技,为东南亚和以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提供颠覆性的金融平台银行一体化解决方案,进而满足不同企业用户全周期的发展需求。(新京报)[2020/1/7]
风险控制是数字货币服务机构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风险控制一直是传统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只有将风险有效控制了,才能让用户和消费者得到充分保护,而只有用户和消费者真切感受到自己被保护了,他们才会完全信任你。“信用”对于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这类传统金融机构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东西,在金融机构中,信用就意味着一切,数字货币行业也不例外。如果想要让一家数字货币服务机构有足够的信用度,只能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才能实现。
公告 | 小米否认涉足国外金融产品:不会向数字货币发行新股:据报道,黑月公司提供了一个投资产品,相当于小米股票的数字货币版本。投资人可以使用各种数字货币来购买,比如比特币、ETH、LTC等。这家公司还面向投资人推出了“数字货币版”小米股票的交易锁定期,即在挂牌交易93天之内不得交易。据外媒报道,小米公司官方已经否认和上述公司有任何关系,小米表示不了解上述黑月公司的情况,另外,小米当前的工作中也不包括发行所谓的股票代币。[2018/7/5]
如今,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开始兴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也从传统金融不断延伸到加密货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加密货币交易的风险控制关注起来。而数字货币服务机构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一环,在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 李爱君:数据需要上升为权利:在数字经济和政府监管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指出,我们的数据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无论生产和通讯,数据是经济生活当中的内生因素,它会影响到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增长。而保护数据一定要让数据上升为权利才可以,这个权利既有正当性,也有必要性。数据可以成为权利的客体,首先数据权利是一种民事权利,其次,数据可交易可转移,因此可以具备财产权的属性。[2018/6/2]
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加密货币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给人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目前大大小小的数字货币服务机构数量很多,但绝大多数的风险控制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只有少数头部数字货币服务机构具备足够的风险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控制手段。因此,不少刚踏入加密货币行业的新人通常会选择那些有口碑、有品牌的大型数字货币服务机构,而不会选择在一些未知交易所进行交易。
毋庸置疑,数字货币服务机构想要获得用户信任,风险是命门。风险控制是否做得足够到位、执行力是否跟得上市场变化,绝对是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关键。去年的“交易所黑天鹅事件”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当时不少交易所都关闭的资金充提服务。通过对市场上几家头部数字货币服务机构风险控制举措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数字货币服务机构可能仅具有某种KYC合规策略,有的交易所则选择在不同阶段执行不同合规策略。
不难发现,数字货币服务机构领域的佼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安全风险控制上颇下苦功,并都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些交易所普遍都会从制度层面进行风险把控,并从创立之初就将风险控制视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他们有些会设计内部监测和控制交易程序来严格验证身份,并安排组建专业团队专门负责反工作,还会采用风险预防方法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和持续监督,审查和定期检查已发生的交易,持续升级反风险控制策略。不仅如此,有的交易所还建立了强大的反系统,在风险审核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人工核验工作,覆盖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处理全链路工作。尽管有些用户会觉得审核时间比较长,但其实这些事无巨细的信息审核工作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其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保障平台用户的资产交易安全。
今年以来,已经有好几起加密交易所与检察、司法部门合作打击和资金交易的事件发生了。多地相关部门在交易所的协助下冻结了一批黑产账户,抓获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当然,这一系列动作针对的是涉及黑产的账号,正常用户账号不受影响。
总结
实际上,根据FATF《40项建议》、《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等传统金融监管条例,主流数字货币服务机构是有责任有义务对用户进行全面的反审查工作的。
尽管许多司法管辖区内不允许设立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但是个人买卖比特币等“特定虚拟商品”并不违法,正常的数字资产买卖行为也被看做是一种自担风险的自主民事行为。数字货币服务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平台,长久以来因缺少监管和行业自律而饱受诟病,即便这一领域里某几家交易所目前表现还不错,但从整体来看,数字货币服务机构行业在风险控制深度、力度、以及广度上仍是远远不够的。而从市场现状来看,由于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数字货币服务机构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不得不将大部分技术资金和人员用于日常运营,导致在风险控制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现阶段,只有在风险控制上下功夫,让用户产生“信任感”,为用户提供安全、可信赖的数字资产交易及资产管理服务,交易所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雅虎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