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财经孙鹏越?编辑|大风
来源:蓝鲸财经
图片来源:由无界版图AI工具生成。
周星驰的一个推文,再次把Web3带到了大众视野。
“在漆黑中找寻鲜明出众的Web3人才。人才要求:熟悉Web3;有项目管理经验;有头脑又宅心仁厚。工作范畴:助我建造创意未来。”
一贯低调的周星驰,突然注册开通INS账号,并高调招聘人才,为自己进军Web3而造势。
周星驰INS
猛地一看,身为喜剧演员和导演的周星驰,和科技圈最火热的Web3扯在一起似乎有些违和感。但实际上,周星驰早在今年3月就在Discord网站,和NFT项目FWENCLUB创始人对话,公开表达了对NFT、区块链、元宇宙的积极态度。
Web3社交基础设施协议Tako Protocol完成200万美元融资:金色财经报道,Web3社交协议Tako Protocol宣布完成200万美元种子前融资,UOB Venture、DWF Labs、Mask Network、Signum Capital、AC Capital、smrti lab、RSS3、HashBrown Research等参投。
Tako Protocol旨在为 Web3 社交网络构建开放的社交推荐基础设施协议。开发人员可以利用 Tako 更有效地创建具有推荐算法、广告系统、策展机制和推荐经济的 dApp。[2023/9/1 13:09:51]
不止周星驰,在他之前就已经有林俊杰、周杰伦、王家卫、陈木胜、汪峰、伊能静等娱乐圈知名人物在NFT和Web3领域试过水。
一时间,娱乐圈投资科技新概念新风口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01Web3成明星同款
从某种程度来说,对Web3的大众用户教育,很大一部分是由明星们完成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周杰伦。
2022年1月,周杰伦名下潮牌PHANTACi和元宇宙平台Ezek联合推出的NFT作品“PhantaBear”,上线5分钟售出3000个,仅仅40分钟就宣布售罄,收入约6200万元;半个月内,“幻想熊”NFT交易量就已经超过5亿。
东方国信:公司有Web3.0底层技术栈储备:金色财经报道,东方国信(300166.SZ)2月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Web3.0的概念尚不明晰,还处在应用场景探索阶段。公司有Web3.0底层技术栈储备,包括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2023/2/1 11:41:16]
PhantaBear
这份光彩夺目的成绩单,给明星们带了个好头。随后周杰伦还带动娱乐圈好友一起玩起了NFT,如林俊杰、陈冠希、方文山、阿信等。可以说周杰伦以庞大的个人流量为NFT赋能,让NFT在传播扩散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提升,实现破圈。
明星的加盟,不仅带来了用户教育,还给市场带来了NewMoney。
陈木胜导演的NFT作品《怒火·重案》拍卖价超过21万港元;王家卫的电影NFT作品《花样年华——一刹那》卖出428.5万港元;林俊杰斥资12.3万美元在元宇宙购置了三块虚拟地产;并高价购买NFT产品,包括无聊猿、蒂芙尼的NFTiff等;汪峰发布了Web3音乐专辑;伊能静成立NFT项目Theirsverse……
Web3电影工作室ATTA完成200万美元融资:10月24日消息,Web3影视社区和电影工作室ATTA宣布完成200万美元追加融资,GuildFi、Hashed、Shima Capital、Stanford Bitcoin Club投资人Fawaz Hourani、RareStone投资人Jared Polites等参投,本轮融资将用于ATTA下一步影视作品的开发和制作,并建立Web3赋能的影视娱乐生态。[2022/10/24 16:37:09]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娱乐明星发布的作品,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转换的新概念保持着高度同步:元宇宙火了就说元宇宙;NFT火了就转投NFT;现在又轮到了Web3……一时间让人搞不清,这些新概念新风口究竟是完成落地,胜利在望?亦或者继续圈钱割韭菜?
这就延展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去年的元宇宙、到今年的NFT和Web3,这些新科技风口换了崭新的名字,却在本质上殊途同归,逐渐走向融合。
Web3成为包容一切的母体,不论是元宇宙还是NFT都成为佐证Web3的具现化细分领域。
02Web3包容万物
Web3初创公司Datawisp宣布完成360万美元A轮融资,CoinFund领投:8月12日消息,Web3初创公司Datawisp宣布完成360万美元A轮融资,由Coin Fund领投,Spartan Capital、Mirana Ventures、Dweb 3 Capital和现有投资者Play Ventures参投。该公司正在为游戏和NFT空间构建Web2和Web3平台。(NFTgators)[2022/8/12 12:20:28]
简单来说,Web3的核心是去中心化,也就是一种更自由的互联网,把网络从公司把控的服务器上解放出来。在这里,没有一个任何实体可以控制Web3的信息流,更不会因为谁有“拔插头”的权利,就能够就破坏网络。
而元宇宙则是恒久的线上虚拟宇宙,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工作、游戏和社交。
这两者本质是相同的,不管是元宇宙还是Web3,它们都属于一种“沉浸式网络”,都代表了互联网的第3次大规模迭代,描绘2.0网络向3.0时代的未来进化。
两者的界限是模糊的,因为都没有落地实现的项目,未来蓝图在构思在幻想,至于它们未来是什么样子,全部在于开发者想要塑造成什么样子。
DeBank推出Web 3 ID功能:1月13日,据官方消息,DeBank平台已推出Web3用户ID功能并启动ID铸造。DeBank称,Web3 ID无预挖,无预留ID,无官方特权;准确的目标分配:注册名额将根据“Web3社交排名”分批开放,防止机器人批量注册,因此用户可以首先获得他们喜欢的ID;原生Web3身份系统:这个“Web3用户ID”是一个跨链系统,因为Web3会建立在多链生态系统而不是单链上。
此外,DeBank还发布第一轮报名规则:即向“Web3社交排行榜”前10名用户开放10个名额。[2022/1/13 8:45:59]
Web3和元宇宙都在追求去中心化的开放性特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配范式将被重新订制,通过去中心化金融(DeFi),将数据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也就是说,在Web3里,创作者真正成为自己作品的主人。
而NFT就是实现用户拥有对互联网产权的关键。简单来说,NFT技术可以将你在网络发表的音乐/设计/文章/影像等原创内容,与区块链上的位置形成对应,建立起对于这一资产的产权。
用户只要拥有了NFT,他就拥有对该资产相应的支配权。就好像我们拥有了房产证,就可以说明自己拥有了某套住房一样。
简单来说,NFT是Web3的一种具现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为NFT实现的前提,就需要Web3去中心化的创作者经济。同样,如果没有NFT,Web3无法被用户直观的认识到,只能成为一个虚拟的概念。
Web3看上去前景很好,无数人为此深信不疑,比如国内女星伊能静,在社交媒体上多次为Web3发声,并表示:“一辈子学到的东西,都可以奉献给Web3。”
伊能静动态
但实际上,国内Web3的处境忧喜参半。据陀螺研究院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与Web3相关的新建投资基金107支,总金额达399亿美元;涉及到a16z、Paradigm、红杉资本、高盛、IDG、高瓴、经纬等多个投资机构跑马圈地。
MarketResearchFuture预测:到2023年,Web3.0区块链技术领域的价值将超过6万亿美元。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背后,也倒下了数不清的尸体。2022年9月共计101.17亿元的总投融资额度中,Web3领域以49.90亿元额度领跑创投圈;同样,在9月中国内地就有47个Web3项目被关停。
03监管逐渐收紧
Web3的概念一直在变。
早期的Web3更多的是描述“网状网络”:把原本的“客户端-服务器”的架构改变为“多节点、多中心”。在“网状网络”结构中,每个人都是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连接并影响其他节点。
现在的Web3却把宣传重点放在了区块链和去中心化,看起来是一种“不被定义”、“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等美好的商业口号,但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可以无限“瞎说”。任何虚拟概念,都可以加在Web3上,让Web3成为口号和画饼的代名词。
Web3初创公司Jambo
当Web3全行业的市值跨越3万亿美元大关时,自然会被各个国家机构严加监管。
美国对于Web3一直处于积极鼓励状态,多次公开发声:“希望Web3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但证交会一直强调要将“Web3数字资产纳入证券领域监管”,掌控欲强烈;金融市场工作组发布了一份关于数字稳定币的报告,呼吁国会通过新的紧急立法以“填补监管空白”,预计未来对NFT的监管会逐渐加强。
瑞士、英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也在积极鼓励Web3,宣布不征收Web3的资本利得税,对外国收入免税,并且一直在招募Web3创新者。
在亚洲,日本金融厅成立了一个部门来处理数字货币金融的监管问题;韩国计划将在2024年向公众提供由区块链保护的数字身份,并寻求在两年内被4500万民众采用;新加坡举办亚洲顶级加密大会TOKEN2049,超7000多位参与者、2000多家全球公司亮相,使其成为加密产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
中国则一直主张“币链分离”,明令禁止虚拟货币挖矿、交易等行为,并将其认定为非法集资的重罪;但另一方面又大力支持区块链、元宇宙等Web3技术用于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总体来看,大多数国家对于Web3领域的态度都是支持为主,但对于Web3领域的立法、规划、行动等监管,都在加速推进中。
虽然Web3的商业故事越来越丰富多彩,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但不管是Web3,还是元宇宙、NFT,都只是资本才能介入的新游戏。
对于资本来说,Web3还是个充满未知的领域,不论是加密机构还是传统VC,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一套标准答案或者模板来参考。只能通过一次次的项目输出完善逻辑与市场理解,再来进行筛选。
对于普通人来说,Web3依旧是一场空口无凭的黄粱美梦。过早卷入不明确的新概念并不明智,看个热闹更加现实一些。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