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长沙出差,结识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超维元宇宙的华群总。
晚宴之时,我们坐隔壁桌,一开始是普普通通的常规社交尬聊,不知怎么就聊到区块链代币激励,我说:你看过那本《公司制的黄昏:区块链思维与数字化激励》吗?
答:几年前书刚出来的时候,就读了,非常喜欢。而且也一直在做相关的产品开发。
听完我虎躯一震,我说:这不巧了么这事,那是我们写的一本书…
然后晚宴的下半场,就活生生的变成关于区块链、数字化激励的专题讨论了。
昨天中午,华群总又特意给我打电话。原本我以为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沟通,结果一开头说的是:上周我在香港,听了肖风老师分享的区块链项目「三代币模型」的观点,你有没有关注到?
电话这头的我刚从午睡中醒来,迷迷糊糊的说:最近在忙好几个区块链涉刑的案件,还没顾得上…
然后微信那头就发过来好几篇关于「三代币模型」的文章。不愧是Web3.0创业者,高效。
今晚在律所加班,忙完工作,打开关于肖风老师分享的文章,认真的学习起来。
1.没有币的区块链不是正经区块链?
这次香港峰会的结束演讲中,肖老师开门见山:Web3应用必然是Tokenization的。
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的,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给自己洗脑的。时间回到2018,那时我有幸师从中欧商学院的龚焱教授,承教授的不嫌弃,带着我一块研究区块链,当时我们的出发点并非是从区块链的造富效应而起,而是从组织的交易成本这个略显古老的话题。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授在分享中的一句话:区块链的本质是激励机制。
也正因为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认为联盟链并非真正意义的区块链,原因并非从技术上来说他不是分布式储存不可篡改,而是从社会成员的大规模协同角度来看他一点也不性感。没有币。纯靠甲方爸爸的强制要求强制入局、发起者靠白嫖DAO成员用爱发电,不论是分布式存储和兴趣小组,怎么看都是耍流氓。
去年下半年,某行业标准国标制定的发起者找到我,邀请我参与无币区块链的行业标准制定,我婉言拒绝。拒绝的原因也很简单,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没有币。我要,这区块链有何用?
2.区块链项目需要几个币?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历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前是要求少生晚生,现在是多生早生。
区块链也如此。肖博士的观点是:区块链不仅得有币,而且得三个。
其一是NFT,NFT所代表的价值是商品价值,这个商品包括了产品、服务,也包括了各种数据;
其二是功能型Token,代表的是使用权价值/网络价值,获取的是网络效益的价值;
其三是证券型Token,反映的是Web3参与方的股权、所有权的价值。
这三个币种结合起来,分别用来解决技术问题、性能问题、激励问题以及合规问题。
有朋友跟我讨论这套模型,问我这事怎么看?
我说:让肖博士一战成名的以太坊,前两天升级的地方有个本土歌手,他叫薛之谦。
他有一首歌的开头是: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我是一个喜欢用奥卡姆剃刀的直男,我对肖老师的「三代币模型」的简单理解是:
Web2.0的公司,除了传统的股权,在售的商品,还需要有拉新和促活的优惠券和积分。
Web3.0的组织,传统财产所有权对应的是证券型Token;传统组织的积分或优惠券对应的就是功能性Token、传统组织的在售商品就是NFT。
历史不会重现,但常常会重演。大概是2018年的时候,区块链行业有个很热的词叫“链改”,对应的商业服务叫“通证经济设计”。
传统企业想降本增效?通证经济一下。
传统企业发展乏力?通证经济一下。
不论你是缺钱、缺人,还是缺资源,只要通证经济了,就一通百通,做大做强。
为了搞明白这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操作,我还特意花了人民币12,800,大老远的跑北京参加了三天两夜的学习班,讲师便是通证经济这一名词的发明人,CSDN的孟岩老师。
我记得这培训班的选址是在北京某老年大学,校园外的马路上阴井盖子特别多。
三天的学习,信息量很大,最终我的收获是:这课白上了。
当然咱不是说孟老师讲的不好,讲的非常棒。棒到让我醍醐灌顶,恍然顿悟:通证经济设计这事,基本就是打着科学的名义虾扯蛋。
对于绝大多数的项目方而言,要设计好一套通证经济,不仅需要对于宏观上的货币经济学有所了解,更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行为设计游刃有余。
你说这事要是普普通通的创业者能干出来,估计哈耶克的棺材板都摁不住。
通证经济这事远远超出一个创业团队或者DAO组织的能力,怎么办?
结课当天,孟岩老师给到我们的建议有两条,现在想想,都觉得非常受用。
第一条:如果你的区块链项目一个币不够,那就再发一个。
第二条:如果你的团队水平比较low,那就花钱找我们。
本着中国人不中国人的朴素情感,经此历练,我再也不敢轻易跟区块链项目方聊通证经济这么高端的话题了。
万事不决,量子力学。麻烦不够,热力学第二定律来凑。为了解决一个币的问题,我们就再发一个币,如果两个币都还不够用,那就再整个NFT。
但当NFT的叙事故事再也讲不动的时候,来补窟窿的又是哪个币?
区块的长度没有尽头,看来区块的币数也没有。
要想Web3.0在中国长期发展,咱们不妨多干点实事,少谈些主义。如果只是回味旧时光,迎风造概念,那中国Web3.0的未来,可能真的要随香江之水,奔流到海不复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