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经济参考报》7月17日刊发文章《上线两年成交超110亿全国碳市场扩容提速》。文章称,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两周年。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运行整体平稳有序,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110亿元人民币。
站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活跃度成为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课题。从目前各方透露的信息来看,全国碳市场扩容步伐加快,建材、钢铁、石化等行业正在加紧各项准备工作。
“企业的碳资产也可以‘活起来’,变成流动的‘真金白银’。”近日,上海电力漕泾发电从国家电投财务公司获得22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实实在在尝到了节能降碳的甜头。
组建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统筹管理3亿吨碳配额资产;利用碳市场抵消机制、实施多元化交易方式……两年多来,国家电投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在首个履约周期,旗下78家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完成履约任务,并且采购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Celer Network新增支持Layer1区块链Injective:4月25日消息,跨链互操作协议 Celer Network 宣布新增支持 Layer1 区块链 Injective。[2023/4/25 14:26:19]
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和制度安排,也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我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一经交易便以“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而备受关注。
“经过两年的运行和发展,全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作用逐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已经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7月16日召开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讨会暨全国碳市场上线两周年活动上表示。
——从制度框架体系来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和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规则,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等技术规范相继出台,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从市场运行来看,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截至2023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99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亿元人民币。
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也稳中有升。以7月14日收盘价为例,当日价格为60元/吨,较年初首个交易日相比上涨9%,较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的48元/吨,上涨25%。
赖晓明介绍说,随着碳市场运行的逐步成熟,企业参与活跃度明显提升。现阶段,全国各省市均有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近7成的重点排放单位多次参与交易。
——从成效来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分析,2022年,全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541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3.0%;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4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0.5%。
目前我国碳市场已经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站在两周年的新时点上,还需要在“活”字上进一步发力。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适时启动配套制度规范修订工作。同时,推进第二个履约周期各项工作。
在完善制度机制的同时,市场活跃度的提升还有赖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相对单一,影响了市场发现价格功能的发挥和市场流动性。”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建议,尽快纳入其他具备条件的行业,推动全社会低成本减排。
根据此前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八大高排放行业——火电、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都将逐步有序纳入碳市场。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完成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初步方案。此前,石化、建材等行业也相继召开专项研究工作会议,对碳市场碳配额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准线及排放量核算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以钢铁为例,作为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中,以煤、焦炭能源为主的高转长流程工艺结构仍占主导地位,能源结构高碳化,产量大,碳排放机理复杂。此外,钢铁行业还存在企业数量多、结构以及水平发展差异较大等情况,这些都是纳入碳市场需要考虑的问题。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按照生态环境部设定的标准,目前看有超过3000家石化和化工企业符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条件。
除了行业扩容升级外,业内人士还建议通过丰富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等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活跃度。
“进一步加快碳金融创新的步伐。”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副总裁牛韧表示,应加速试点区域碳市场创新,稳步发展碳远期、碳指数、碳期权等碳衍生产品体系;研究开展碳质押、碳回购等碳现货市场的金融服务业务,建设完善碳金融数据信息系统。
李永亮建议,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基础制度,同时增加交易品种类型,提升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并加快相关核算、核查等碳管理人才能力建设。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