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6月份出口减少13.9%,如何解读对外贸易的五大问题?_iYearn Finance

主要结论:

1、外贸进出口并非稳中提质,而是下行收缩;

2、出口下降不仅因为全球经济放缓,更因为发达国家近年来实施的“生产链中国+N“和供应链从离岸采购转向近岸采购;

3、我们的贸易数据和美国的贸易数据,都显示对外经贸的东升西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难以逆转的趋势;

4、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远小于生产链转移和供应链分散对我们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

5、出口数据走势与相关经济指标背离,与统计标准不同无关,与虚报、注水等非统计技术因素关系重大。

一、外贸进出口是稳中提质,还是下行收缩?

7月13日海关总署宣布,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1%,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有些网友对吕大良的介绍表示质疑。质疑的点在于海关完全回避了6月份出口持续下降、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数据下降的问题。

单看上半年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数据,说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来总结,似乎没什么问题。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进口8.64万亿元,同比下降0.1%。

但吕大良有意回避了意味着进出口实际上处于下行收缩趋势中的以下三个问题:

Binance钱包地址过去24小时流入2387.4枚BTC:金色财经报道,过去24小时交易所钱包地址中的BTC储备变化情况如下:Binance流入2387.4枚BTC,当前持有BTC约54.1万枚,涨幅0.44%;

OKX流出575.2枚BTC,当前持有BTC约11.2万枚,跌幅0.51%;

Bitfinex流出303.9枚BTC,当前持有BTC约21万枚,跌幅0.14%。[2023/3/25 13:26:21]

一是6月份商品进出口大幅度下降。

6月份中国商品进出口总值按人民币计算为34883亿元,同比下降7.4%,这是继5月份下降0.1%之后第二个月持续下降,且降幅快速扩大。其中出口19878亿元,同比由5月份下降1.4%扩大到下降9.9%;进口14985亿元,同比从5月份增长1.6%转为下降3.8%。

二是上半年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全线下降。

上半年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为29181亿美元,同比下降4.7%。其中出口16634亿美元,同比下降3.2%;进口12547亿美元,同比下降6.7%。其中,6月份出口2853亿美元,进口214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2.4%和6.8%。

MoonPay CEO:希望实现NFT和加密货币的大规模采用:金色财经报道,MoonPay首席执行官Ivan Soto-Wright在巴黎NFT会议上谈论,MoonPay如何与Puma和Nike等品牌合作管理他们的Web3游戏和智能合约,以及当NFT和加密货币能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它们将如何成为主流。Ivan表示,我们希望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够轻松地使用借记卡和信用卡等支付方式,我们希望将这种体验本地化,使他们能够轻松地购买他们的第一个加密货币或第一个NFT。加密货币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NFT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2023/3/16 13:08:20]

三是形成GDP的净贸易额快速收缩。

2023年上半年,我们录得净出口28159亿元,同比增长13.5%。但我们注意到,按月看,净出口最近2个月大幅度回落。5-6月份净出口从1-4月份的5500-8100亿元分别为回落到4523、491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了10.1%、24.4%。

二、出口下降是因为全球经济放缓吗?

从上半年的出口数据看,商品出口从高速增长转向快速下降。2023年上半年商品出口较2022年同期减少了3.2%,其中6月份下降幅度已经扩大到12.4%。显而易见,上半年出口形势整体表现并不及预期。

大多数人将这一情况归咎于全球经济环境,认为经济放缓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中国商品出口下降。

必须指出,对商品出口处于明显的下行趋势中的这种避重就轻、避长就短的解读和原因分析,显然是片面的。这样的认识如果成为决策者的共识,将导致对外贸易政策的失误。

瑞士信贷上个季度为客户持有3200万美元的数字资产:金色财经报道,根据监管文件,瑞士信贷在第二季度末为其客户持有3100 万瑞士法郎(约合 3200 万美元)的资产和负债,并隐晦地描述如下:其中数字资产保护资产。它没有报告在前两个季度持有这些资产。该文件没有提供数字资产的具体数额。

一位知情人士说,瑞士信贷披露,它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会计准则为其客户持有代币化证券。所谓的“?SAB 121?”指示为客户持有“加密资产”的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其报告为资产和负债。监管机构在 3 月份公布了该指南,以强调加密货币托管的“重大风险”。瑞士信贷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它现在遵循该会计准则。[2022/9/1 13:01:18]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对中国商品出口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发达国家近年来实施的“生产链中国+N“和供应链从离岸采购转向近岸采购。

以富士康为例,2020年大陆富士康出口额高达6500亿元,占当年全国出口3.6%。这几年鸿海跟随苹果等国际品牌在越南、印度投资设厂,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订单转移到那里,在我们这里的出口额必然会回落。

虽然西方的投资者与企业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一般难以被其政府操控,欧美一些经济脱钩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我们必须承认,疫情防控的原因,还有地缘冲突的因素,以及一些民粹言论的影响和左倾舆论的回潮,不仅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信心,也影响了外资企业的信心。欧洲商会、美国商会近来都做过企业调查,减少投资、转移投资、撤离投资的外企实际上比四年前明显增加。

而这一趋势,对我们商品出口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三、对外经贸的东升西降是偶发的还是必然的?

很多人都能发现,海关总署的分区域贸易数据,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东升西落的趋势。总体而言,就是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在持续收缩,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与我们持有类似价值观或者体制的国家,贸易持续升温。

从2023上半年数据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前五位是东盟、欧盟、美国、拉丁美洲、非洲。但从贸易增长速度看,与俄罗斯、东盟、拉丁美洲、非洲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了50.9%、5.4%、7%和10.5%;与美国、日本、韩国的进出口额分别下降了8.4%、4.9%和10.1%。欧盟和英国,上半年的进出口额也仅分别增长1.9%和0.2%。这两个阵营的分化较为明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前一直津津乐道可以承接发达国家供应链分散后减少的外贸订单的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我们6月份对他们的出口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对东盟出口下降了16.9%,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下降了6.9%和10.8%。

不仅我们自己的贸易数据表现出清晰的东升西降的趋势,美国的贸易数据则表现出明显的东降西升的趋势。

1-5月份,美国商品进口同比虽然下降了5.4%,但其从西方国家的进口额,大多是增加的,少数下降的幅度也不大。比如从墨西哥、欧盟、英国、澳洲、新加坡的进口分别增加了5.6%、7.4%、6.2%、3.8%和22%。但从俄罗斯的进口减少了76.8%,从中国的进口减少了24.3%。

造成这一趋势的,是西方产业链的转移和供应链的分散政策所致,从时间上看,这一趋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因此,这一趋势绝非偶发,实属必然。这对我们出口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且持久的。

四、人民币贬值为什么未能刺激出口增长?

自2022年3月份美联储宣布启动美元加息周期以来,人民币便从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持续22个月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周期,转入到漫长的下行周期。

截止2023年7月3日下午4:30,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跌至7.2517;与5月31日的收盘7.1090对比,6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了2%;与2022年12月31日的收盘6.8972对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以来已经下跌了4.9%。

从正常的经济学常识来说,本币贬值,虽然会加重我们的外债负担,刺激资本流出,拉低资产价格,但有利于提高我们商品的性价比,可以促进商品出口。

但事实上,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4.9%,并未促进出口增长。上半年商品出口按美元计价,下降了3.2%。分月看,商品出口的增长速度随着人民币汇率下行而回落,5-6月份则转入下降。

人民币贬值为什么未能刺激出口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生产链转移和供应链分散策略,有意识地、有组织地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远小于生产链转移和供应链分散对我们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我们今年与更多的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也抑制了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因为货币互换都约定了固定汇率,避开了国际货币,因而无法起到提高我们出口商品性价比的作用。

五、出口数据走势与相关经济指标背离,是因为统计标准不同?

我早在2022年8月19日的《出口数据和多个其他关联数据打架,我们该信谁?》,以及2023年5月10日的《虚报出口或取退税?有关部门应高度警惕出口数据严重失真现象》等文章中,提出过出口数据与我们的工业交货值、伙伴国家的进口额、银行代客收付款中的出口收款存在规模上、特别是趋势上的背离的问题。

7月13日,海关总署终于注意到了这样的质疑。但海关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显然不具说服力。

海关总署认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因为“统计口径和采集方式等是有区别的,既相关又不同。”从统计学常识和数据逻辑来看,吕大良的解释都属于牵强附会,难以服众。

一是工业出口交货值和商品出口额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在今年1-5月份同比下降4%,而海关总署统计的全国出口总值,在今年1-5月份则是同比增长8.1%。

吕大良的解释为,统计口径不同,前者统计的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营出口或者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后者统计的是所有企业实际出口货物价值;统计的时点不同,前者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销售时间为准,后者是以海关结关日期为准。

吕大良的统计口径与统计时点的逻辑无法解释以下问题:

1,从2017年开始,出口增速基本上是工业交货值增速的2倍。统计时点对短期、单月的数据会有影响,但对长期的数据,不存在影响。

2、工业交货值在出口额中的占比,从2016年之前的80%以上,逐年降低到2022年的60%左右。但这些年海关出口分类中,我们资源性产品与农产品出口占比并未增加。难道规模以下的小企业有这么大的能力,6年之间其出口额占比能够增加20%左右?这显然不合逻辑。

二是中国进出口额与伙伴国的出进口额的矛盾。

一般而言,出口方的计价为离岸船上交货价格(FOB),进口方的计价为到岸价(CIF)。从常识来看,商品出口金额肯定小于合作伙伴进口金额,因为中间的“港口外运费+港口外保险费+其他费用“,出口方无法计入,这是进口方才会计入的部分费用。这部分费用在进口货物中的占比,按照距离一般为5-35%,中美之间一般在15%-30%之间。

从美国向中国出口,中国从美国进口这一对关联数据看,2023年1-5月美国出口为623.7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中国从美国进口739.6亿美元,同比下降3.6%。

从金额看,中国的进口金额比美国的出口多27.2%,合乎逻辑。美国出口增长与中国进口下降的增速差为7.1%。我们知道,2022年下半年开始海运价格大幅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运费在进出口金额差中占比超过7成。美国出口不含运费因素,但我们进口包含。因此这个增速差也合乎逻辑。

从中国向美国出口,美国从中国进口这一对关联数据看,2023年1-5月中国对美国出口为1911.5亿美元,同比下降15.1%;美国从中国进口1686.3亿美元,同比下降24.3%。

按照计价原则,美国的进口应该在中国出口基础上包含海运费、保险费等,因此中国的出口额应该比美国的进口额小20%左右才合乎逻辑。但中国海关的出口数据居然比美国进口要多出13.4%。从两边的增速差来看,我们的下降速度比美国小接近10%,说明我们出口数据虚高的现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5ms0-0:38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