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些年,特斯拉以惊人的速度在快速发展和崛起,产量和销量都非常不错,如今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面旗帜。但是吉利的老总李书福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特斯拉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造车。李书福为什么会持有这种观点?特斯拉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提到特斯拉,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它贴上新能源车企的标签,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跟特斯拉这些年的成就密不可分。
相比于那些传统老牌汽车企业,特斯拉就是一个年轻的后辈,但是他的成长速度却非常快。到2020年1月10日,特斯拉的市值已经高达860亿美元,成功创下了美国汽车制造商估值的最新记录。同年7月,特斯拉市值一度突破了2060亿美元,竟然超越了老牌车企丰田,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市值最高的一家汽车制造商。但这并不是特斯拉的巅峰,因为市值还在不断上涨。据了解,整个2020年特斯拉的股价上涨了740%。同年,还实现了年产50万辆汽车的目标,公司的现金也超过了190亿美元。截止到2021年1月26日,总市值已经达到了8480亿美元。特斯拉凭一己之力,超越了其余9家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总和。特斯拉不仅市值高,营业利润率也很高,截止到目前依旧领先于宝马、福特等多家传统汽车巨头。
而最近,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疫情的影响之后,特斯拉车辆交付的周期已经在逐渐提速,就拿modelY后轮驱动板来说,交付周期为1~4周,但已订用户和新订用户可享受提速交付。周期提速,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背后却隐藏了特斯拉的众多优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科技重塑能源生态。这不仅让特斯拉的产能利用率大大提升,同时也打破了行业的天花板。
low-carb-crusader已将24.36枚WBTC替换为大约336.77枚wstETH:金色财经报道,据PeckShieldAlert监测,low-carb-crusader已将24.36枚WBTC替换为大约336.77枚wstETH。[2023/9/6 13:20:54]
各种优势叠加之下,让特斯拉在刚刚过去的8月中再创佳绩。9月1日,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特斯拉在8月的交付量达到了7.7万左右,环比涨幅高达173%。另外特斯拉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该季度的营业利润率为14.6%,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盈利。可以肯定地说,这在今天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旧是一张学霸的成绩单。
特斯拉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国市场功不可没,但这二者之间又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其实早在2009年的时候,国内为了激发本土新能源车企,就已经陆续出台了各种补贴政策,当时的补贴金额高达千亿。即便是在如此力度的加持之下,本土新能源车企依旧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
所以在2012年4月,我国正式引入了特斯拉。不仅是为了激励本土企业加速创新,同时也是为了引入更为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特斯拉用了8年的时间,便彻底站稳脚跟,还把众多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甩在了后面。2019年,马斯克又瞄准了中国上海。随后就带着特斯拉在这里开设了除了美国以外的第1家“超级工厂”,这家工厂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建成完工,然后开始在这里大展拳脚。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特斯拉进军中国市场之后,抢走了不少本土企业的市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特斯拉的到来,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首先就消费市场而言,我国有14亿人口,潜在消费市场非常庞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其次,特斯拉虽然在中国市场赚了不少钱,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好处。在特斯拉到来之前,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去补贴新能源车企,为什么迟迟见不到成果?因为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够激烈,压力也不大,相比于花费几年或者是十几年的时间去探究新能源技术,他们更愿意赚眼下能赚的钱。所以其中的一些企业还打起了补贴款的主意,补的车企不在少数。
但特斯拉的到来,让这些车企瞬间慌了,再不努力就真的生存不下去了,在这种压力之下,本土新能源车企的创新积极性大大提高。特斯拉的到来就和当初的苹果一样,虽然赚走了不少钱,也带来了非常激烈的竞争,但同时也让一系列国产品牌加速成长,现如今国产手机品牌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了。最近几年,特斯拉的压力效应已经日益显现,众多本土新能源企业都在加速成长,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比亚迪。假如没有这个压力,我们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今天的局面呢?
不管怎样,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特斯拉确实领跑了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技术、销量还是产量都是如此,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既然如此,那李书福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当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李书福对特斯拉的评价有很多,除了提出它真正的目的不是造车之外,还说特斯拉是把消费者当成了试验品,他们虽然发展的很快,但并没有过多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
对于李书福的这个说法,很多人应该都是认同的,因为最近这些年特斯拉的销量虽然非常高,但汽车质量问题也频出。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网上陆续出现了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消息,而且不只是一两个消费者遇上这种情况。第一次听到这样新闻的时候,大家还怀疑是不是车主技术不到位或者开车的时候没有集中注意力,但是后来类似的情况不断出现,为特斯拉站台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对这个品牌的信任度也大幅下降。
按道理来说,产品出了问题,品牌应该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特斯拉的态度却是“我们没问题”。就拿去年3月于女士的例子来说,当时她提了新车才两个月,结果上班路上刹车失灵了,慌乱之中车直接撞到了护栏上。事发之后,于女生当时就联系了特斯拉的工作人员并拿出了自己拍摄的视频证据,随后向特斯拉提出了退车申请。
对此,特斯拉选择直接拒绝。眼看商议无果,于女士选择了在网络上曝光这件事。舆论发酵得很快,压力之下特斯拉同意了退车申请。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紧接着特斯拉就在官方账号上发文称,在经过海南捷安通汽车检验服务公司检验之后,该车的刹车系统并没有问题。特斯拉的这篇发文是真是假我们不知道,但是后续记者找到这家检验公司询问的时候,对方却表示没做过这项检测工作,而且对此事毫不知情。事情的发展逐渐变得有趣起来,这么大一个车企竟然公开“撒谎”,连吃瓜群众都震惊了。
不只是中国市场,特斯拉在美国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诉讼,原因就是刹车失灵。就在最近,美国不少车主集体把特斯拉拖进了法院打官司。其中一位车主表示:特斯拉把一个本来具有安全功能的东西,搞成了让人感到可怕的噩梦。还有人称,特斯拉拥有“幽灵刹车”。这么多例子都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特斯拉的产品确实存在质量缺陷。
如果想要成为一家真正长远发展的汽车企业,不可能不关注产品质量问题。汽车虽然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但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一旦出了问题,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那肯定很难走长远。回过头看看那些传统老牌车企,几乎没有哪家像特斯拉一样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往往会集中注意力解决可靠性、耐久性以及经济性等造车的重点难题,但是这些特斯拉似乎都没有过多关注,一出问题只想着怎样搪塞消费者。
那么特斯拉把精力放在了哪里?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不难发现,相比于提升产品的质量,特斯拉更注重产量和规模。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造车从来都不是它的主要目的,李书福认为特斯拉的最终目的是想构建线上系统,整个环节包括芯片技术、操作系统等等,而且造车只是其中一步,最后汽车要在其中承担载体的作用。李书福在汽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他对业内的很多事情或者套路应该都很了解,给出这样的评价肯定也不是信口胡说的。
那么马斯克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没有哪个企业家不希望把生意长久地做下去,马斯克也是如此。不过,与其依靠汽车产业让特斯拉长久生存,马斯克更愿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闭环系统,当这个系统建造完成之后,系统内的东西都会被紧密串联起来,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能够为企业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就拿现在的电动汽车来说,李书福认为这在未来只是特斯拉闭环系统中的一个载体,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等到整个生态系统完成之后,汽车不再是汽车工业品,而是一个能够奔跑的电子产品。因为特斯拉的车机内拥有一个联网系统,能够很轻松地构建生态和线上技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时代的改变。马斯克要构建的生态系统其实就是顺应时代的一种表现,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各国车企都在向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之后,燃油车将会面临淘汰。到那个时候,车企不仅要做新能源汽车,还要结合互联网做智能化汽车,最终还要向无人驾驶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
一家新能源车企目的却不是造车,听起来很荒谬的说法,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马斯克这样的做法其实很聪明。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未来的汽车肯定越来越智能,到那个时候汽车又怎么可能只是简单的汽车工业品呢?既然迟早都要改变,那为何不趁早布局呢?虽然现在特斯拉的闭环还没有完全形成,但目前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的,能否真正实现那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除了构建线上系统之外,特斯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圈钱。不难发现,特斯拉旗下的车大多出现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几乎很少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特斯拉的定价。最便宜的车型也得30万左右,70万甚至更高的也有,利润空间很大。而且随着特斯拉名气和品牌地位的不断提升,销量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据了解,特斯拉在我国的销量达到了全球市场的38%,今年极有可能突破40%,国内市场已经成为了特斯拉利润的最大贡献者。
除了汽车之外,特斯拉还布局了很多其他产业来圈钱。特别是股市和比特币,这两项为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也成为了马斯克坐上世界首富位置的助力之一。特斯拉为什么要如此圈钱?有一个原因大家一致赞同,那就是为了马斯克的火星梦。众所周知,马斯克是网上最红的科技狂人,火星移民计划不只是他嘴上的一个口号,这些年他一直在不断尝试。为此,他还定下了4年内要让spaceX完成一艘火星飞船的发射目标。有人曾经调侃说,探索太空技术才是马斯克的真正主业,光是2002年一年的时间,他就在这方面投入了整整1亿美元,如今都已经2022年了,他还在坚持向太空探索。这背后的总花费有多高,想必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
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之下,任何产业都要不断经历变革,马斯克今天的布局,或许只是一场新变革的开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