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E:由“滴滴出行”事件引发的思考——隐私保护的未来何去何从?_APP

七月初,“滴滴出行”因涉嫌危害国家数据安全被调查,APP下架整改。

近年来,关于滴滴平台抽成高、乘客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大数据杀熟等黑料数不胜数。即便负面消息缠身,“滴滴出行”却仍然能在行业内混得风生水起,从递交招股书到上市,滴滴仅用了短短20天的时间,并提前超额完成原计划40亿美元的募资目标,此事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先捋一捋此事的时间线:?

6月10日:“滴滴出行”公布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赴美上市文件。6月30日:“滴滴出行”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市值达790亿美元。7月2日:“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禁止新用户注册。?当日,“滴滴出行”回应被网络安全审查:将积极配合,排查风险。7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将下架整改。?当日,“滴滴出行”回应被下架:将严格按照要求下架整改。7月5日:苹果AppStore、腾讯应用宝、华为应用商店、小米应用商店等应用商店均已下架“滴滴出行”APP。7月7日:“滴滴出行”小程序已从微信、支付宝服务栏中移除,未使用过小程序的新用户无法通过“搜一搜”找到“滴滴出行”。事实证明,哪怕滴滴再怎么想要“低调”上市,也无法掩盖它的“光芒”。此事件一出,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平台上各种讨论不断发酵。?

有人说“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对此,滴滴的副总裁李敏回应道“滴滴国内用户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道路数据也包含在内,请勿恶意揣测”等。?

不过,这些回应在目前“一边倒”的局势下稍显苍白无力。?

回首这些年滴滴的飞速发展,业务范围从代驾、租车、货运等,后又延伸到金融、保险、社区团购......面对如今已占领超80%市场份额的巨头,在审查结果出来前,我们暂时无从得知“滴滴出行”具体是如何违法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但国家现在的举措是要严查企业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是否遵循最小化原则,并且建立起关于数据收集与利用的国家标准,防止巨头企业侵犯用户的数据隐私,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尤其是像“滴滴出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赴美上市,加上公司前两大股东分别是美国Uber与日本软银,共计占股达30%。在国外公司占股持大头的情况下,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监管理应更加严格,决不能让国内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成为国外的超级数据库。?

面对国家的举措,互联网平台用户纷纷拍手称快,并愤慨地卸载滴滴APP,打算寻求其他同类型的替代品平台。?那么,此次事件究竟会给“滴滴出行”带来怎样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涉及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和危害国家数据安全,不仅会对“滴滴出行”的营收产生不利影响,还将受到国家严厉处罚,面临巨额罚单。?

但是,除了以上所述,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

即便是在审查阶段暂停了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市场份额占比已超80%,充斥着绝大部分人的出行生活。想要撼动滴滴的市场地位,不仅需要与其类似的替代产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应用商店虽已下架“滴滴出行”APP,但之前下载过的用户仍可以正常使用平台服务。即便没有下载APP,用户亦可从之前使用过的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进入,那么下架APP或移除小程序这一举措似乎“治标不治本”。以往种种事件都在反复提醒人们——风波一过,互联网的记忆就像鱼的记忆。因此,此时针对“滴滴出行”事件不仅要严惩,更需要寻求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案。?

自2016年起,我国便一直强调数据安全问题,并出台了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开展数据活动的组织、个人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落实了数据安全保护责任规定支持促进的具体措施,用行动证明国家对个人信息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从前,当我们在谈论个人隐私时,似乎已经默认我们的数据是互联网平台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基础,但忽略了数据是个人财产,平台私自收集用户数据创造价值属于违法违规范畴。?

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数据产生频率、总量会更大,无论是对内管理还是对外共享的难度都会直线上升。在数据保护引起高度重视的今天,隐私计算受到政策的推动,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创新技术之一。

未来,通过隐私计算行业的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隐私计算将对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提出更高的数据治理要求,让数据所有权回归用户,同时帮助缓解行业内的数据孤岛问题,为大量应用模型的训练和技术落地提供合规的解决方案。?

也许目前这项技术并非那么完备,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国内认知不足虽然从2016年国家便提出隐私计算的概念,但该项技术在国内仍未受到大规模的普及,用户如果对隐私技术难以理解和信任,便会影响应用大规模落地。

法律法规界定不明确隐私计算仅仅避免数据转移的过程,但仍会涉及到个人信息使用。我国现有的关于隐私计算相关的政策并未明确界定将个人信息用于隐私计算,以及如何在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下使用隐私计算技术。?

产品技术与数据规模不匹配5G时代下,数据的产生、存储、管理与计算都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一方面产品规模需要扩大,另一方面需要及时更新迭代技术,保证隐私计算的效率足以承载5G时代下万亿数据规模。?

隐私计算应用落地场景少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场景已经开始包含金融、医疗、政务等,但目前却仍未出现大规模落地的应用,大部分理论与实践仍处在探索阶段。?

但显然,隐私计算行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想要解决类似认知的局限、技术的难题与应用落地的规模等问题只需要时间的加持。

在国家监管与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在大数据产业稳步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隐私计算的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数据隐私保护本应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最先解决的问题,只有保证所有用户的数据安全,用户才能安心。因此,只有隐私计算产品日渐成熟,对数据生成后的每一个环节起到直接保护作用,保证数据安全流通与计算,未来的市场空间才会更加广阔,各领域应用场景才能加速落地,从而推进数字经济时代稳步发展。?

如今,隐私计算技术已然成为未来隐私社会的第一块试金石,究竟何时能够完全实现数据保护??

思之而知道远。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8:17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