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庚子杂说——“买椟还珠”中的商业和“饭圈”逻辑_gate.io官网下载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故事的大意是: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一个名贵的珠宝。为了衬托珠宝的名贵,楚国人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结果果然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宝当成没有用的东西还给了他。

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当成“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典型案例,得以广泛流传。而时至今日,随着人们认知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仍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从故事的本身去看,这个楚国商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都很正确,可以说他的行为十分契合我们当前这个商品社会的经营逻辑。

出发点,自然是通过完善包装,增强整体的价值感。东西好不好不重要,包装一定要做好,这已经成为了基本的商业认知。我们生活中,过度包装的例子还少吗?早些年,买斤月饼,两张草纸一根纸绳一包,插上一条寸许款的红纸,就是一份不错的礼物,包装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然而今天,同样买盒月饼,去掉提袋、打开装饰华丽的包装盒,里面多还有一层独立的小包装,再剥开一层纸盒,里面还有一层塑料袋包裹,基本上一盒月饼,把月饼去掉,似乎也没有任何违和感。

这些东西真的必要吗?从人的实际需求上讲,真的没什么必要,但从商业逻辑上说,就十分重要,毕竟这可以提高人们对此商品的期望,赋予它新的礼品属性,还顺带模糊人们心里的价格标尺。毕竟一块月饼,用最好的材料,其实也不过数元的成本,七八块装一盒,也远不到百元的价格,但是现在一盒差不多的礼品盒装月饼可远不止百元,甚至千元级别的也都有,那利润率可就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了。

其内在逻辑,自然是你看这个包装都如此精美,里面的东西,想必自然更加珍贵。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人们总是愿意一下的。

而落脚点,就是怎样做好包装,在故事里不难看到楚国人的“匠人精神”,他从多个角度对盒子这个包装进行了打造,首先是材料,非常高档,就像现在一些香水、化妆品的包装一样,动不动就是水晶和黄金,然后是工艺,尽善尽美,极尽奢华,甚至在满足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外,还考虑到了人的嗅觉,这种设计理念,难道不是匠人精神吗?

这楚国人的包装水平,可比我们现在有些商家的手段要高明得多了,现在我们有些商家,方式很低级的,就是一层一层包裹的过度包装。举例来说,本来一斤茶叶也不多,过去都是一罐或者一纸袋就装好了,但数量一大,就感觉没那么珍贵了,然后就用小包装,甚至一两装都嫌多,几克够泡一杯,就分装一小罐,然后用一层一层的包裹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然后到消费者手上,就像给新娘子脱衣服似的,脱了一层还有一层,脱了一层,还有一层,似乎就想用目标达成前的些许困难,创造一种难得而珍惜的感觉。

殊不知我每次见到这种包装,就立马联想起来马三立老先生的那个相声“止痒秘方”,花大价钱买来一个止痒的秘方,然后用时,扒开一层纸包还有一层,扒开一层还有一层,扒了半天,最后其实就一张纸条,上写两个字“挠挠”。

细品其中的逻辑,不禁感慨,连做包装设计这种事情,都有点今不如昔啊。

其次,故事里还能看出来一个已经被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即商品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商品的价值,也不取决于供需关系,而是取决于人们愿意为它花多少钱。

故事中,楚国商人卖珠宝的时候,肯定毫无疑问会把盒子的成本费用也加上去,即使考虑这个盒子的材料和工艺价值很高,那时的楚国人估计还没有如此魄力,就为打造包装,就花费超过珠宝本身价值的费用。也就是说购买珠宝的郑国人,其实付出了真实工艺费用数倍的价格,来购买了这个盒子。再直白一点说,盒子的价格高低并不是盒子本身价值决定的,也不是把盒子和珠宝当成一个整体售卖的楚国商人决定的,而是愿意为它付钱的郑国人决定的。

听起来这是不是有点奇怪?但其实这件事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之中,只是很多时候它以所谓的“收割智商税”的形式存在。例如奢侈品牌,当然有的人肯定会赞同什么“身份象征”、“品牌溢价”,这个自然我也没有资格议论,但是里面的逻辑就是如此。奢侈品的价格,并不是其本身的材料和工艺决定的,也不是商人凭借所谓的市场调研、市场定位所单方决定的,而是买它的这些人的消费能力所决定的。完全同样材料,同一个加工厂加工,可以说从物质层面上讲,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牌子不同,消费人群不同,价格就天壤之别。

当然更明显的就是包括“比特币”在内的虚拟货币了,本身设计上还算有点那么实际的作用,但最后除了价格以外,什么都没有,而价格也还是只反映最后进场的人愿意出多少钱,能出多少钱而已,与其他无关。

回到故事,郑国人虽然花了高价,但至少实实在在得到了一个有材料本身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的盒子,这已经比我们很多现代人购买消费的结果,好的太多了。

最后放大到整个故事的逻辑上,其实在今天,我们很多人,甚至是自认为受到良好教育,具有很强认知能力的年轻人,都经常出现这种“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错误。

最近,很多媒体,包括一些官媒,都在批驳甚至算得上在打击所谓的“饭圈”文化。当然人喜欢明星,很正常,从中国历史上也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艺术明星的存在。还记得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那个“歌手”吗?多么鲜明的例证。

所以本身因为喜欢明星的作品,甚至喜欢明星的外貌而“追星”的行为,都无可厚非。甚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一些影视明星、流量“鲜肉”和科学巨匠虽然领域不同,也不太合适统一比较,但实际上也都能为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繁荣作出贡献,这必须得承认。

但是对于一些粉丝追星的一些行为,确实就不能不吐槽一番了。例如有的粉丝,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把偶像的歌,买上几百份,这还不是像过去的CD等有形载体,而是电子数据形式只存在于磁盘和网上账号内的虚拟东西。也就是说,一串只存在网络媒介上一模一样的“1”和“0”的数据流,她们花真金白银买了几百遍。我的天!

她们认为这就是对偶像的爱,当然,她们的金钱付出,确实很大一部分都到了偶像的账户里,事实上变成了偶像的财富,但深层的逻辑,其实还是对“自己为偶像付出这个行为”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心理满足。

但更深层的是什么?其实我认为这就是很现代版的“买椟还珠”。

楚国商人想要提供的是珠宝,他采取比较极端的包装,也是为了提升烘托珠宝本身的价值,但是处理不当,反而导致这个珠宝被人严重低估,成了一个被嫌弃的部分。

这些极端的粉丝行为,看似是在支持偶像,甚至砸下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为偶像打榜,转发、点赞博文、刷流量热搜等等的行为,这不就是在给偶像打造一个“精美的盒子”吗?

然后因为过分极端的包装行为,使得别人看不清楚偶像真正的实力和人品,对偶像本身产生了不切实际的预期和希望,一方面给偶像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偶像自己“德不配位”之下,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

当然那些粉丝团彼此间的直接冲突,甚至再引发不同“子文化圈”的冲突,到最后反而给自己的偶像带来麻烦的事情,前段时间也时有耳闻。

偶像、追星,其实在这个缺少信仰但不缺少资讯的时代,也是人们挥霍过剩精力、安放孤独心灵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还是不能过火,否则对偶像本身还会造成伤害。

当然偶像被伤害了,不太好逆转形势,多少瞬间人设垮掉,被市场遗忘的事情,已经激不起人们任何好奇心了。但是粉丝却很安全,这个完了,大不了换一个偶像,反正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各种形式的偶像哪里也不缺,除了自己之前冲动之下购买的无用重复“商品”外,也没啥损失。

“买椟还珠”这个事,我不知道该欣赏这个楚国商人,还是该讥讽这个郑国买主,我知道的是,至少他们在过程中其实都还有收获,不管是商人得到了超出自己期望的“金钱”,还是郑国人得到了超出自己认知的“盒子”,总之,原本最宝贵的“珠宝”的真实价值却被忽视和埋没了。

希望我们这些自诩比老祖先高明的现代人,能多做些聪明的事,真正看透那些虚浮空洞的包装,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东西上真正有价值的部分。

也希望我们在包装自己的时候,多注重内在,少强调外在,不要被错误夸张的修饰,把自己真正的价值给埋没了。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5:20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