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不要有太高的期望,JPM Coin依然只是一种网络代币_Dragon Coins

2019年2月14日,美国财经媒体CNBC发布了摩根大通银行即将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JPMCoin“的信息,随后,摩根大通银行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相关公告,通过13个问题的问答方式解释了JPMC的基本定位、工作原理和推行计划等。

这则消息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界引起很大震动,有人认为,就连其CEO杰米.戴蒙原来曾多次公开抨击比特币等网络加密货币的摩根大通银行,还是要成为首家推出自己数字货币的国际著名金融机构,说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是不可阻挡的。也有人认为,这势必推动更多国家的更多金融机构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形成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相互竞争,而非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独家垄断的货币机制,将推动货币体系深刻变革。由此,不少人倍感欢欣鼓舞。

但实际上这其中存在很大的误解和夸张,摩根大通银行计划推出的数货币依然只是一种网络专用代币,不可能取代或颠覆既有的法定货币体系。

JPMC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流程

JPMC目前的设计只是一种需要用美元兑换而来的,专门用于摩根大通银行私有的或未来可以加盟的,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的网络支付体系,目标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包括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等在内的即时支付。其工作原理和基本流程是:

通过摩根大通银行KYC验证的客户才能参与和使用Quorum系统进行支付;客户要先将其美元资金存入指定账户,摩根大通即可按照1:1将等量的JPMC转入其在Quorum上的专用账户;拥有JPMC的客户与其他Quorum用户进行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等规定范围内的支付时,摩根大通可通过专用网络及时核验并从付款方账户中扣减其JPMC并转入收款方账户;JPMC的持有者可以随时将其从摩根大通银行兑换成美元。

由此可见,JPMC只是一种运行于由摩根大通及/或合作伙伴建立的企业级区块链网络平台Quorum上的美元专用代币,与比特币等网络加密数字币,以及瑞波币,或其他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相比,并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技术创新含量。

使用JPMC进行支付清算不一定能提高效率

现在,积极鼓吹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全球范围内点对点即时支付的人,对现有银行跨境清算体系最大的诟病就是,现有体系速度慢、成本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即时入账、零成本清算。

这种说法特别诱人,但这种说法却淡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运用区块链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的,往来双方必须都在同一个区块链网络平台上注册。如果往来双方不在同一个区块链网络平台上注册,要实现点对点即时入账就是非常困难的!

在传统的银行清算体系下,如果往来双方不在同一家银行开户,特别是跨境支付的清算,开户银行之间需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转账过桥银行才能完成资金清算,难以即时入账,因此,需要跨银行间的清算组织,如SWIFT,以提高跨境清算效率。但是,只要一家银行实现了系统的高度统一和全行一本帐,只要交易双方都在同一家银行的网络平台上开户,即使直接使用法定货币,已经可以做到即时入账,其效率不会比这种先把美元兑换成专用代币进行清算,然后再兑换成美元差。

如果用户都在同一家银行开户,往来双方仅仅是美元之间的收付清算,使用JPMC实际上增加了环节,反而可能会降低清算效率。如果涉及到非美元的其他货币,则付款方需要先把其他货币兑换成美元,美元再转成JPMC,支付给收款方后,收款方再将JPMC转成美元,然后再兑换成其他货币,就更加麻烦。

那么,JPMC除了锚定美元外,还能不能同时锚定多种法定货币哪?

摩根大通认为,除美元外,JPMC未来可能会扩展到其他主要法定货币,但目前还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

但这种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如果JPMC在美元之外,还要锚定其他法币,就带来一个汇率确定问题:JPMC与美元等值,那么与其他货币如何挂钩?必须看到,现实世界中,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保持JPMC对几种法币的汇率固定不变,那么摩根大通就要承担极大的汇率风险,是非常危险的。

未来可能的选择,恐怕还是“瑞波币”模式,即这种网络专用代币不与任何一种法定货币锚定,而是由客户自己负责将其法定货币通过独立的兑换或交易平台兑换成网络专用代币后,用于网络支付;在其需要时,再通过独立的兑换或交易平台将专用代币兑换成其需要的法定货币。货币兑换的汇率风险由用户自己承担。

问题的关键是平台流量而不是代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资金收付清算的效率并降低相关成本,最根本的问题是吸引最广大的用户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开户和运行。

以往为加强银行网络的安全保护,银行一般都要求使用专用网络而非公共网络,各家银行的电子系统都有接口与外部链接,但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测与管理。因此,缺乏统一的跨银行的网络平台,即使是SWIFT组织的运行也因此受到影响。

在2009年初比特币正式推出运行之后,致力于打造互联网跨境收付清算协议和运行平台的Ripple,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改造,自2013年开始加快向全世界推广。改进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是引入“网关”。网关是资金进出瑞波系统的进出口,也是瑞波系统平台的重要节点,人们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类货币注入或抽离瑞波系统。“网关”包括加盟上去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第二是推出瑞波币。瑞波币是瑞波系统中唯一的通用货币,在瑞波系统内,不兑换成瑞波币的话,就很难跨网关转账或提现。其他货币比如CNY、USD不能跨网关提现,A网关发行的CNY只能在A网关提现,若想在B网关提现,必须通过瑞波系统的挂单功能转化为B网关的CNY才可以到B网关提现。而瑞波币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在瑞波系统内是通用的,是各类货币之间兑换的中间品,可以在任意网关之间自由流通。瑞波币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应用区块链技术阻止垃圾请求攻击,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类似瑞波系统、Quorum等跨境支付清算平台,其技术创新和系统的安全便捷是系统平台成功运行的基础,而系统平台真正能够发挥作用、产生价值,还取决于其能否吸引广泛的用户登录和使用,即重要的还是扩大流量,增强实效。

在瑞波推出后,不少金融机构,特别是SWIFT和大型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自己主导的或与其他机构共同维护的跨境支付清算平台,并推出自己平台的专用代币,但在技术开发和流量拓展上都面临很多挑战,而且还将面临诸如SWIFT、Ripple以及越来越多国家的大银行主导的跨境支付清算平台的竞争。竞争本身是好事,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但如果缺乏统一的规则协议,支付信息难以跨平台顺畅传递,从全球范围看,实际上仍将维持传统的以各家银行为主体的清算体系,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摩根大通银行研发的Quorum系统平台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尝试。现在,其JPMC还仅仅是通过了内部测试,并未真正投产,还需要满足KYC和AML的监管要求,目前只能适用于机构客户,而不能用于个人客户。因此,其效率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即使正式投产运行,也还存在能否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和业务的挑战。

日前有人发出一则消息:“国外区块链金融帝国开始形成:170家全球银行愿意加入摩根大通银行稳定币网络”,这其中存在误解。该文引用摩根大通银行区块链主任UmarFarooq的话:““morethan170globalbankshavesignedupforourInterbankInformationNetworkblockchainprogram“,但这位主任在关于JPMC的13个问题的问答中恰恰专门说明:IIN是在代理银行间传递信息的网络平台,不涉及支付。也就是说,JPMC与IIN是两回事,不能把170家银行愿意加入IIN网络平台说成是加入稳定币网络平台。

总之,大型金融机构或专业组织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改进支付清算体系是值得鼓励的,但无论如何,在国家继续存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亡的情况下,要通过网络数字货币取代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都是不现实的;以法定货币做支撑和完全锚定的“网络稳定币”,无论其具体设计如何变化,都只能是特定网络平台上的专用代币,更不可能取代或颠覆法定货币;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是网络平台的实际效能和流量问题,而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专用代币的设计、包装和炒作上。

因此,不必对摩根大通银行等金融机构计划推出的数字币寄予过高期望!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5:79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