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盗版资源网站,海盗湾为什么能活十五年?_Wrapped FireAnts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常在网上寻找BT下载种子的朋友们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名字:海盗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盗版资源网站,海盗湾2003年初一成立,就立刻在互联网圈儿里声名四起。在2009年运营者被瑞典逮捕之前,其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了300万人,BT种子制作者则高达1500万人,月访问量则超过了2.3亿人次。

十年前,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了。可以说,整个BT圈儿里,海盗湾称老二,没人敢做老大。

虽然做的是众网民喜闻乐见的事儿,但盗版无疑是与各国的法律相违背的。因此,海盗湾也是遭到了瑞典的花式围剿,一会儿抓个人,一会儿搬个服务器什么的,导致网站的日常运营经常受到影响,用户们也是叫苦不迭。

为此,运营者们寻思了好几个出路,比如筹款买地建立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独立国家,结果一亿美元的目标只筹集了一万多,而且被收购的岛主还不愿意;又想要发射卫星把网站放在太空里,甚至在服务器被搬走之后,他们还计划连服务器都架设到太空去……

当然,这些美好的想法一一未能成行。

然而至今15年的时间里,海盗湾经历了数次关闭又多次“死灰复燃”,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其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甚至瑞典还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党派:海盗党。表面上来看,如今全世界版权保护的力度是日益加大的,但海盗湾却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自由与分享的精神驱动

海盗湾能够被众多网民一致推崇并追随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运营者们都很酷。

由民间反版权组织海盗署在2003年成立之后,海盗湾于2007年迎来了三位影响最大的运营者GottfridSvartholm、FredrikNeij、PeterSunde。

三位在当时都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但拥有了一切年轻人所追随的另类偶像标签:桀骜不驯、蔑视公权,以与不公对抗作为自己行侠仗义的方式,崇尚自由与民主,并且拥有过硬的技术和大胆的想法,还敢于去做。

即便是在不久之后被瑞典抓捕,面对律师质问的时候,这些运营者依然用技术支撑的高傲去与之针锋相对。

彼时互联网逐渐形成兴盛之势,年轻人正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

那么,还有什么比这种酷酷的行为,更能吸引目无天地的年轻人?所以,当这样具有鲜明的反叛性格特征的人突然跳出来,年轻人的跟随也就成为了可以预见的趋势。

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网站的口号很酷。

从海盗湾的目标“实现真正的言论和文化传播自由”里,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其已经具备了席卷网络用户的号召力。这其中几个字眼是需要注意的。要“实现”意味着现实世界中的不公,“真正”影射现实的虚假,“言论和文化”是宏大的概念,而“自由”则只能给人一个并不确定的模糊的想象边界。

这句口号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同时要打破这样的一个现实体系。但问题是,海盗湾的运营者们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将“言论和文化传播”的自由限定在怎样的范围之内,而这种模糊而宏大的概念,又正是最具有煽动性的。

总之就是:我也不知道最终是想干啥,但就是让你们觉得我是对的。这与勒庞阐述的乌合之众在理论上并无太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海盗湾能够在建立之后的短时间内便讨得大量用户欢心的原因在于,其既有符合年轻网民心理倾向的个人整体形象,又策划了一个声音响亮而意义模糊的目标任务。而这大概也令其即便是过了十几年、版权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仍然会博得大量网民的同情与赞扬的原因所在。

免费需求的生命维持剂

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免费。

由于网络监管体系的完善速度远远赶不上网络规模的扩张,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在网上几乎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随便什么你想要的东西:电影、音乐、书籍、软件……免费,成为了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代名词。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免费催生了两种结果。一是在网络用户的印象里,“互联网”与“免费”划了等号,仿佛在网上不花费任何代价去获得一样东西是天经地义;二是免费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当其对某类产品或服务形成深度依赖之后,即便是付费时代到来,其也不得不充值以获取相关服务。

但是现在海盗湾之类的网站告诉你不花钱就能获得服务,你会怎么选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即便是现在,免费在互联网上的吸引力仍然是大大存在的。

除了免费带来的流量需求之外,海盗湾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资源即时传播的作用。

打个比方,虽然现在中国的电影屏幕数量迅速增加,但也只能满足城市人口的最新影片观看需求。

对乡村群众而言,要想通过正经的途径去看最新电影,只有两种选择:第一,跑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第二,等两个月电影下线之后在指定视频网站付费观看。或者再等更久一点,撞个电影免费观看的大运。

那么,海盗湾的存在对于满足这一部分人的最新电影观看需求就显得很重要了。

而且,从商业损失上来说,即便不能通过盗版观看,恐怕这类人群也不会专门抽个时间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影院,也就几乎不存在商业损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海盗湾反而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资源需求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电影影响面的扩大。不挣金杯挣个口碑,对版权方而言也并无大碍。

一个是互联网免费时代的后遗症延续,一个是在综合考虑之下不得不选择进行免费的资源选择。这两种免费需求,也可以被看做海盗湾的存在对一部分人的必要性。

同一种版权,不同的利益

更进一步来讲,海盗湾被排挤、被屡屡关停是由于版权背后的商业利益;而屡次死灰复燃,也是同样的一套逻辑。

目前各国以及国与国之间颁布或签订了大量的版权保护法案或者协议,其目的有二:一是保护原创者的版权不受侵犯,是一种尊重;二是以此来鼓励原创、技术创新。

而事实上,现实当中无论是音乐、电影、书籍,还是图片、游戏等,其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与其说如今的版权保护是为了保护原创者个人,倒不如说是在帮助商业化的公司挣钱。

另一方面,版权保护的一个直观恶果就是会导致垄断的发生。比如最近几年国内音乐版权之争,虽然打着保护版权的名义,实际上造成的却是多家音乐公司割据的局面,各自抢得一杯羹,导致用户不得不在一个APP上听这首歌,另一个APP上听那首歌。名义上是保护了版权,实际上是在强制性收割用户。网友当然不肯就范,于是奔向免费的盗版就成为了一条无奈之路。

但指着它挣钱的公司肯定是不肯的。所以,海盗湾的反版权行为,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反版权垄断的行为,触碰了商业利益,自然要遭到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版权保护都是奔着垄断的方向去的。我们必须承认版权保护的积极意义,但海盗湾剑指其缺陷之处,顺便对这些积极意义产生了消解,自然也是需要批评的地方。

而海盗湾的反版权行为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被需要,从而产生由于“被盗版”而获得的商业利益。

就像海盗湾的目标里所说的一样,盗版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行为。对于一些名气不是很大、受众面不太广的作者、歌手、电影而言,正规渠道无法获得足够流量的情况下,盗版成为了可以增加自己的传播的渠道之一。因此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被盗版抱着的其实是一种纵容的态度。

就像有的媒体洗稿洗出名堂之后,很多大V反而会以自己的稿子被洗为荣……

当然,我们这里考虑的是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各方对被盗版的态度。就后者而言,有的版权主义者不在乎利益只看重版权,就另当别论了。

坚定共享的背后,是版权制度不完善的现实

其实我们非常愿意看到一个阴谋论成为现实:海盗湾表面上看是打着共享的旗号不挣钱,实际上背后也有自己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比如卖身6000多万人民币、利用用户的CPU挖矿等。

但很可惜,海盗湾确实没有背后的商业利益。它挣点儿钱,最多也就够维持一下日常运营。就像创始人被捕之后面对可能来临的几百万美金罚款的态度一样:随便罚多少,反正我们也交不起……

而且,从海盗湾日常所做的工作来看,我们普通群众也很难愤怒地将其斥责为“盗贼”,它提高了文件下载速度,对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类,方便用户更快捷地得到想要的资源。而它所有的资源都是注册用户自行上传。

但为盗版资源提供生存的土壤,也正是法律所认为的海盗湾的原罪。也就是说,海盗湾并不生产资源,也不是资源的搬运工,而是众多资源的栖息地。这听起来是不是和国内的某个软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呢……

而海盗湾能够这么多年来屹立不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也在逐渐发布一些具有免费原创版权的资源。其开设了一个正版专区,一些用户会分享自己的完全版权作品并提供免费下载。而这也可能是“共享”目标的初步实现。

所以,海盗湾以自由与共享的美丽构想而起,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免费之梦,又在不同的商业利益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的坚定内核。这也是其能够生存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探索海盗湾之所以能历经十五年的曲折而屹立不倒的原因,绝不是意图将其美化。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海盗湾在满足一部分试图不劳而获的人的同时,对辛勤的原创者而言则是极大的不尊重,自然也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海盗湾传达的一切资源都应共享的理念和现行愈加走向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成为了两个极端。

一个是所有资源全部免费,这势必会造成原创动力的缺失;一个是所有知识必须受到保护,最终可能会令世界进入万物都要付费的时代,这反而会更稳固海盗湾的生存。

所以,海盗湾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现行不完善的版权制度的对抗。免费与付费、付费的额度、购买者对产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等问题,如果能够在未来的版权保护制度下得到完善的解决与平衡,海盗湾最终可能也就将会成为历史。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9ms0-4:28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