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最好的抉择:如何做一个理智的“病人”_blockchain钱包中文版下载

或早或晚,我们都需要学会做患者。

人到某个岁数,饭量未必减少,药却见得越来越多。小孩会生病,父母会生病,领导、同事、故交、新友,都有可能生病。窝沙发里上个网,见到的净是些吓人的消息。某地某产妇,疼得死去活来,家人偏不愿意用麻醉;某地某小伙,跟我差不大,怎么患上白血病了。着急起来,恨不得踹身边那位一脚,“你说,我要是生病了,你是砸锅卖铁啊还是再找一个”。

然而,治疗往往是麻烦的开始。

怎么治,找谁治,怎么判断是否得到了妥善的治疗?

小孩咳得脸都红了,为什么不开抗生素?药品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加起来有十几项,医生不会是要害我吧?前不久,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做了一个报道,本意是客观介绍医生和患者对各种检查手段的认知差异,结果,评论区里,读者反复提到的,仍是村里的小诊所——几块钱,打个针,什么都不用查。

相关评论

市面上,有教医生看病的书,有教常人保健的书,有教患者怎么看病的书吗?

——虽然不多,倒也有。

帕米拉哈茨班德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甲状腺和脑垂体疾病领域的专家。杰尔姆格罗普曼更了不得,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深造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中心。关于后者,今年反复刷屏的格列卫,是在那里完成前期研究的,因为它有足够的名气、能吸引足够多的专家和患者。套用好莱坞的句式,两人都是最好中的最好、医生里的医生。

杨安泽:无论行业是否准备好变化都会以加密货币监管的形式出现:金色财经报道,在Decrypt播客的最新一期节目中,前美国总统候选人杨安泽将华盛顿的加密货币监管描述为一列迎面而来的火车,无法停止,剩下的唯一问题是,“里面的货物是什么?。杨安泽表示,无论行业是否准备好,变化都会以加密货币监管的形式出现。人们说在这个领域不应该有任何监管的日子正在结束,所以问题是规则会是什么?他们是否会成为帮助管理风险的智能护栏,坦率地说,是Web3的某些方面的主流?或者他们会不会对创新、就业、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方面不闻不问,并将这些东西大量推向海外?没有人很确定它将在哪里着陆。

杨安泽表示,来自加密货币行业的代表需要团结起来,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就像监管机构一样与华盛顿合作,以确保监管不会很严厉的。(Decrypt)[2022/3/21 14:08:03]

左:哈茨班德;右:格罗普曼

作为患者,他们同样非常典型。哈茨班德的母亲信奉自然,哈茨班德成为医生以后,从不鼓励患者做无谓的检查,或者尝试收益过小的疗法。格罗普曼则有一个相信科学的父亲,电视上说胆固醇有害,立刻改变食谱,专家说吸烟致癌,一晚上就戒掉了烟。在遇到腰痛时,格罗普曼也不信邪,希望找到具体原因、通过手术尽快消除疼痛。

声音 | Coinbase首席执行官:加密货币中大多数错误都是个人失误 而非黑客攻击:据CCN报道,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表示,加密货币中大多数最大的错误都是人为造成的,而非黑客攻击,因为人们无法时刻确保任何细节都是正确的。在热钱包中存储大量比特币更是危险的,因为人不仅自己会犯错,还有远远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系统部分也可能会出现错误。[2019/2/22]

在治疗患者和等待治疗的过程中,二人意识到,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一方面,人都受经历影响。医生作为技术人员被培养,总体是相信技术的;患者各有各的不同,有的笃信技术,有的质疑技术,还有的在二者之间。同样的副作用,笃信的可能没意见,质疑者却未必肯接受。另一方面,从三十岁毕业到六十岁退休,一天看一个病人,加起来都上万。在医生眼里,任何一种病,都算不上稀奇,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专家共识,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行了。与此同时,每一个患者都自认特殊,他们有家人,有朋友,必须仔细衡量一种治疗方案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于是,哈茨班德和格罗普曼,写了《最好的抉择》——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临床决策指南。

动态 | 北方信托拓展区块链及加密货币业务:据bitcoinist报道,北方信托公司的企业和机构服务总裁Pete Cherecwich提供了有关该公司新工作的更多见解。到目前为止,Northern Trust已采取措施使用区块链来帮助管理私募股权工作流程,并正在帮助三个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主流对冲基金”。Cherecwich同时指出,Northern Trust没有直接保管加密货币,也不打算在不久的将来这样做。[2018/8/2]

书籍封面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分别针对九个问题,如何看懂医学数据,如何综合评估治疗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如果亲属意识不清,如何替他做决定,等等。具体到每个章节,又以某位患者为主线,详细记录其看病的经过。他是如何发现疾病的,做了哪些前期准备,选择了哪位医生,医生说了什么,他的感受怎样,有没有因此更换医生,最终选择了谁、用了什么疗法,对结果是否满意。

我以为,这正是本书最大价值。它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经历,告诉读者:不管你在看病过程中,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顾虑,有什么遗憾,一定存在与你相似的患者——你并不孤单。

在孤单之外,每一位患者都被迫接触专业名词。一种药的有效率是50%,这意味着什么,原来百分百咳嗽,现在改掷硬币啦?

《最好的抉择》系统介绍了患者在看病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专业名词,是什么、意义如何,对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概念,在其他地方,或者读不到,或者没有这么全。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某种疾病,A药可以治,B药也可以治,选哪一种呢?作者介绍了需要治疗的病例数的概念。假如有两组人,每组十六名,为了方便描述,再假定他们都得了细菌感染。一组人服用某抗生素,另一组服用生理盐水,等于什么都不做。一段时间之后,前组有十二人痊愈,痊愈率是75%,后组有8人痊愈,痊愈率是50%。

治疗组与对照组

倘若医药广告告诉你,“本药物的有效率是75%”,你可能会怦然心动,但是,不要忘了,什么都不做的那一组,都有一半痊愈的。所以,为了评估药物的有效性,我们要用75%减去50%,看看这种药物实际降低了多少风险。最后,对其取倒数,1除以25%,等于4,4即该药的需要治疗的病例数,即,平均而言,每四个服用它的患者里,有一个能够避免疾病。

理想情况下,药物的NNT应该是1,百分百有效,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通常至少是2。对于容易治愈的疾病,要求选用NNT在2~3之间的药物,尽量减少副作用;如果无可取代或者其他药物副作用更大,选用NNT为10的药物,也可以接受。

与之相对,有另一个概念,NNH,需要伤害的人数。每一种药物,都有说明书,说明书上,往往列举了各种副作用与不良反应。还是举个例子,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反酸、食欲下降,腹胀、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副作用不是均匀分配的,不是说,来了五个患者,一人恰好染上其中一个。有的患者可能没事儿,有的患者可能出现不止一种,即使相同的副作用,程度也因人而异。NNH便是用于判断副作用程度的,对于45岁到54岁的男人来说,它大约是1300,即,平均每1300个服用者中,有一个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一个美国成年人,一年平均观看一千条药物广告。每一个都是祥和的、温馨的,广告主角深受某种疾病之苦,最终通过服用某种药物找回幸福,给人一种有病要买、没病备着的冲动。《最好的抉择》介绍的这些概念,可以让你拥有基本的判断力,少花一些冤枉钱。

有了基本判断力,就可以在看病时,多一点主动。《最好的抉择》之所以以病人经历为主要内容,除了吸引读者、方便知识传播的目的之外,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就事论事,找到患者的真实诉求。

书里提到的一个患者,几乎没怎么去过医院,幸福生活了半辈子,很早便告诉家人,万一我得了重病,不要插管、不要费力抢救,顺其自然就好。然而,人的想法会变。有研究指出,中大奖的人和出车祸的人,两年后的幸福感相似。换句话说,他们都适应了——中大奖的人,会拿今天和昨天比,觉得老是买买买,没什么意思;出车祸的人,也会渐渐习惯坐轮椅的感觉,家人还在,工作还在,生活中,终究是不变的地方比较多。

所以,一定不要羞于提及自己的想法。患者的意愿、患者的自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还是举个例子,子宫肌瘤是非常常见的疾病,通常没什么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往往不重。万一出现恶变的可能,或者月经多到引起贫血等,就要考虑手术了。手术方式一共有两类,可以只剔除肌瘤,也可以切掉子宫。前者有一半的复发率,后者则影响生育。即使选择剔除肌瘤,开腹手术剔除率高、伤口大、恢复慢,微创手术伤口小、恢复快,但是剔除率也低。只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医生才有可能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不用怕麻烦,不用不好意思,医生们也希望你充分表达,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医疗纠纷。

种种桩桩,再加上厚实的纸张和舒适的字体,《最好的抉择》可以“不可多得”来形容。内容上,它是独特的,教患者做医疗决策的书并不多;形式上,它是宜人的,每个故事的篇幅都不长,都有吸引读者的地方,一天看一点,很快就能读完;你可以把书里的内容用到生活里,也可以更进一步,以此为跳板,增加自己的健康素养,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硬要说不足的话,它毕竟是一本美国人写的、预备给美国人看的书。有些内容,不那么“接地气”,还有一些大家都很关注的,书里没有提。

比如,爸妈老爱发各种养生谣言,该怎么办?

你能怎么办?不劝,于心有愧;劝吧,信者恒信,“医生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老祖宗说的肯定有几分道理”。

即便如此,书里的知识,仍能给你一点灵感、一些思路。一方面,《最好的抉择》让你明白,为什么医生的诊疗标准、预防建议会变;另一方面,有些事上,老年人和年轻人是一样的。比如,比起获得,都更讨厌损失;比如,比起冷冰冰的数据,都更喜欢故事。

所以,下一次,父母转发“震惊!某某保健品可以治疗高血压”的时候,你不需要正面强攻,摆高血压的机制、讲药物的有效性,你可以迂回,找一两个鲜活的例子,“某人正是吃某保健品延误了治疗时机”……

典型的中国家庭,是4-2-1式的,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或者正准备生第二个。老年人多有慢性病,要考虑他们的意愿,要督促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小孩随便有个头疼脑热,都给人急出一身汗,挂号、排队,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轮到自家,医生往往几句话就打发了。真没事儿吗,可我摸着他头那么烫呢。至于自己,有房贷、有车贷,根本不敢病。偶尔觉得不舒服,不知道该问谁,网上一查,哎呦,怎么越看越像绝症——还是那句话,你并不孤单,《最好的抉择》可以帮助你。

参考文献

张辛寒.“需要治疗的病例数”的临床指导意义.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7(1):60–62.

PUHANMA,SINGHS,WEISSCO等.EvaluationoftheBenefitsandHarmsofAspirinforPrimaryPreventionofCardiovascularEvents:AComparisonofQuantitativeApproaches.Rockville(MD):AgencyforHealthcareResearchandQuality(US),2013.

作者:赵言昌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4:43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