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清朝的社会生活习俗,许多传统节日都被保留了下来_比特币美元汇率换算

清朝的社会生活习俗,许多传统节日都被保留了下来

清朝官员礼服为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胸、背有补子,表示品级。一律剃发梳辫,夏天戴敝沿凉帽,冬天戴折沿暖帽,上缀朱纬,帽顶饰顶珠,顶带因品级而异。贵族、重臣及有军功者,赏戴花翎,以示恩宠。官员便服为长袍,外罩黑色马掛。马掛初为军装,是满洲贵族的马上装束,康熙后官民普遍服用。清朝入关后,勒令汉人换上大襟左衽的满洲服装,造成北京和内地服装史上的一大变革。民间一般男子穿黑色长袍大掛。但“男从女不从”,故清代汉族妇女服饰仍保持明代样式。南方汉女上身穿衫、袄,下身束裙,北方汉女上身穿袄,下身穿裤,并扎裤脚。汉族女子多缠足,穿弓鞋。满族女子穿上下连裳的旗袍,外罩马甲。不缠足,着礼服时,穿高跟在足心的“花盆底鞋”,平时鞋也厚底。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外缠包头布。后来梳平髻,名一字头”。维吾尔族人缠布于头或戴小花帽,穿长统靴,男服右开襟,女服有领无襟,内衬长襦,外加背心。女子外出以花巾罩面,婚前编数十条辫子,婚后改成两条。蔵族平民男子穿大领无衩衣,妇女穿小袖的短衣或黑褐裙。苗族一般穿短衣,赤脚。壮族妇女喜穿袖式桶裙。

清汉族人的不同风味的烹调技术相当高,菜谱达800种以上,形成了各种不同风味的菜系。如“北京菜”名扬中外,其风味特点是在清代达到完善的。北京菜以爆、烤、测、卤、炒、扒、煨、焖、酱、扒丝等制作方法见长,讲究稣、脆、鲜、嫩,做到色、香、味、形、器俱佳。清代各种火锅盛行于世,如北京的测羊肉;内蒙古的白肉火锅很有名。清人袁枚著的《随园食单》一书,介绍清代流行的食品有326种。各种应节食品,如年糕、元宵,端午的五饼和粽子,中秋之月併,重阳之花糕,以及腊八粥等,全国各地都很流行。满族除尚守旧俗,喜食牛奶制品外,其它食品几乎与汉族无异。回族的饮食习惯不吃猪肉。维吾尔族一般吃面食,全家人围在炕上抓吃。藏族喜食糍耙、牛羊肉,日常饮料是奶茶。

清代饮茶之风极盛,茶馆遍及南北城镇。北京的茶园还有艺人献艺助兴,市民多来此清谈或会友。吸烟逐渐成为普遍嗜好,吸烟用旱烟袋、水烟袋、鼻烟壶等。

清代北京等北方城市住屋要求严紧,以防风沙,多采用四合院、三合院的形式。富豪之家常数代同居于一处宅院,长辈住上房,晚辈住侧房,仆役住下房。农村住房也趋于四合院式,但贫穷人家往往无侧房。南京一带一般居民住宅多用竹篱木壁。北方屋内多设土炕,炕前有一陷入地下的煤炉可生火;南方则多用床。

清廷规定满洲贵族年不足60岁者都骑马出门,汉族官员除三品以上乘轿外其他乘车。车有方车、4尺长车、3.8尺大鞍车、3.6尺小鞍车等。用骡或马拉。小鞍车外用蓝布帷子,下无拖泥,车夫跨辕。一般民人也可用。民同南多乘船,北方多用车。

清代法律规定,汉官七品以上婚礼有以下几项: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士庶人婚礼也大体如此,略简省一些项目。新郎迎新妇入室后,先交拜,对筵坐,饮合卺酒三酌。婚礼成,施衾枕。满族迎娶新妇多在夜间,合古昏礼之意。新妇进门若在前半夜则当夜合卺,次日晨即可下地:若已届子时,则新郎不得在屋内停留,须另觅住处,新妇则须坐一天一夜,第二日夜合番,第三日晨下地。清代汉族一般是算八字合婚,后来满族也逐浙采用。

清代普遍重视丧礼以体现孝道,棺柩在家停放日期之长短,视亡人之爵位行辈而定,最多达35天。停灵期间凡经济条件许可者要请僧、道念经,焚烧纸糊楼库,内装金银纸锞。清朝政府视火葬为丧伦灭理行为,故禁火葬,一般人死后皆土葬。南方少数民族有水葬、鸟葬者。满族上层在丧葬过程中,有两项特有习俗体现了草原游牧遗风,一是家中死人后在门前竖立高大红幡,一是入葬发引时,棺前执事中有鹰、狗、骆驼等动物,以象征出外行猎。

清代保留了许多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到除夕,一年中有几十个节日。一部分节日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大部分节日表现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有属于宗教迷信节日。正月初一,北方各地必吃“煮饽悖”。元宵节赏灯,也是传统习俗。乾隆年间,每逢元宵节夜晚,清高宗在圆明园设宴,施放烟火,命3000名官女手执彩灯表演灯舞。北京前门外、东四等处举办灯市,售灯、赏灯和猜灯谜,热闹异常。还有端午节酒雄黄酒避虫,南方水乡举有龙舟竞渡;以及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习俗。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藏历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芦生会、白族的耍海会、傣族的泼水节等。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3:18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