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晚20:00,币牛牛旗下精品AMA专栏-《牛牛面对面》专访Higer。
本次专访围绕《下一轮区块链“牛市”的”引爆点”在哪?》的主题展开。
专访过程中精彩内容不断,同时观点非常新颖。Higer带着他对区块链独特的认知,刷新了我们对于区块链的很多认知。另外对于大家最关心比特币减半的话题,他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为专访正文。
胡鑫|币牛牛:请为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另外听说您放弃体制内税后60万年薪,从零开始全力投身区块链创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Higer:大家好,我是Higer,全名钟南海,区块链研习社的创始人。我在2010年从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农业银行总行做核心系统研发,虽然工作很枯燥,但我非常沉迷于互联网和开源文化。记得我研究生的时候经常参加像GoogleSummerofCode之类的开源社区活动,还在2013年左右关注到了中本聪和比特币。
到了2016年年中,比特币再次大火,央行层面开始加大对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究,银行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区块链应用的早期测试。我由于工作原因,也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当时还有幸结识了许多像NEO的达鸿飞和李俊、暴走恭亲王等行业早期的前辈并受益匪浅。
在和这些早期从业者沟通碰撞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行业的认知门槛其实非常之高,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因此就会经常将区块链有关的收获和感想分享出来,并做了几期简单的线上课程,没想到在当时超乎意料的得到了大量朋友的肯定和鼓励,后来我就在2017年组建了区块链研习社,一个可能是全行业第一个专注于区块链知识学习的社群,在当时也被称为浮躁币圈的一股清流。后来从社群里走出了非常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很多人还记得2017年是币圈超级大牛市,区块链研习社的第一年其实是我还在工作的时候兼职运营。那一年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幸福,有一帮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兄弟。当时整个环境已经和2013年大不相同,因此我非常确信区块链是自互联网之后我们难得碰到的一个巨大历史机遇,同时社群持续前进的使命感也在召唤我。在和几个早期合伙人经过日夜不眠的讨论和规划后,最终我在2018年1月份正式提出辞职,成为一名区块链创业者。
以前关系好的同事经常和我开玩笑,说我一辞职熊市就来了。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理解了行业价值的创业者来说,他的眼里从来没有熊市。学会在不同的周期下生存,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也是我对我们团队、包括社群小伙伴经常提的一句话。区块链是一个金矿,这个逻辑今天依然没有变。所以如果非要给答案,我的答案是“使命感”和“确定感”,让我毅然决然投身区块链的大潮。
胡鑫|币牛牛:在圈内,很多人目前持有的观点是,区块链最大的应用就是炒币,对于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Higer:这当然是一个戏谑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投机”和“交易”的价值。比特币带来的财富效应是这个行业的起点,加密资产投资是所有人进入这个行业的必经之路。无数人的投机需求在这样一个遍布全球的高流动性市场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同时也撑起了如今接近2500亿美金体量的加密资产市场。
但其实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更多是无奈,区块链搞了这么久,大家心目中期待的杀手级应用一直没有出现,反而割韭菜的事情很常见。其实广义的区块链应用要分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无币区块链,一个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这两条路各有成果,同时也面临各自的问题。
无币区块链其实已经有不少落地应用,我在银行期间也曾经参与过一些案例,但是由于这些应用ToB、ToG多一些,对普通C端用户感知不够强,比如存证、基于数据共享的供应链金融等,所以很多人并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是区块链的落地应用。
那去中心化区块链就是大家更关注的与币相关的应用,由于行业还处于早期,去中心化的架构注定了会长期与监管层面产生冲突,应用的普及会面临重重障碍。尽管这几年公链、协议、Layer2等技术层面一直在探索和改进,但离大家的预期还是有很大距离。但是去年我们看到了一种很惊喜的变化,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
真正有革命性的区块链应用是什么?并不是区块链版的微信、今日头条,而是比特币本身。换句话说是开放的无国界价值存储和流通。很多DeFi应用目前就是尝试着提供比如借贷、保险等更高一级金融需求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刚才我们说,要肯定交易的价值,DeFi很可能将这种价值再次放大,最终实现和传统金融市场共存。
所以,当你用动态的眼光去看整个行业的发展,找到行业里真正的价值来源,那你的目光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炒币。
胡鑫|币牛牛:前不久,有位程序员利用“闪电贷”的规则漏洞,零抵押地借出10000个ETH,最后获利35万美元。我见到有很多圈内人士谴责DeFi是个华而不实的应用,对此您怎么看呢?
Higer:这是个好问题,很多人可能多少都听说过这个事情了。
整个区块链行业都非常早期,更别提DeFi了,出现一些问题和漏洞在所难免,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在我看来,DeFi在行业困顿的时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联盟链在产业区块链领域大放异彩,各大巨头在厮杀,我们参与不了。而DeFi是真正的区块链精神,是所有人无需准入、无需审查、不用KYC就可以参与的,这个就是行业所需要的东西!
DeFi由于是原生的基于加密资产和智能合约的应用,所以可以做出远超传统金融的创新。DeFi作为现实世界金融的一个映像,我们可以在这里实现借贷、投资、交易、支付等各种各样的真实需求,同时这些需求是可以实实在在为行业带来增量价值的。
关于“闪电贷”的事情,我补充一点,这个事情的背后其实只是bZx一个平台的产品设计失误,背后涉及到的绝大多数项目还是相对安全。在警示开发者的同时,这个事件让我们发现,“闪电贷”这种零抵押借款的产品,为什么会在DeFi领域出现?传统金融领域,想在无信用无抵押的情况下借款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这也侧面说明了DeFi能带给我们的,远比想象的要多。
胡鑫|币牛牛:作为早期联盟链的参与者,从EOS时代开始,区块链研习社就参与了不少公链节点的竞选。您是怎么看待公链和联盟链的?公链近一年多的市值走势并不理想,您觉得公链还有未来吗?
Higer:公链、联盟链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说说我的看法。
我确实是比较早一批参与联盟链研发的开发者,在银行开发区块链项目期间,我对国内很多联盟链供应商的产品都有研究。当时最深的感受是:联盟链在推行过程中大部分都被当成一个数据库进行使用,因此从领导到开发者,很多人都不太能够理解企业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区块链作为一种底层的基础设施,要真正落实到应用上来,还需要解决现实价值与虚拟价值的映射,简单讲就是出入金的问题,这个对于银行机构基本上就不可能,会触碰红线,所以走到这一步基本就进行不下去了。而公链由于是一种开放式网络,基本都是在围绕加密货币打交道,所以刚才说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创新的活力也更强。
在以太坊之后,EOS是那个时间点最火爆的一个公链项目,我们社区当时也参与了EOS超级节点竞选,并且一路走来,目前是好几个公链的节点了。所以,我们长期在公链领域耕耘,对公链有比较多的研究,也有一些自己对公链的理解和看法。
公链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想要达到商用级别,公链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难题,好多年都不一定能解决,你看看以太坊做了多少年。由于大家迫切寻求以太坊的替代者,大量公链项目涌入,整个行业对公链的预期过高,使得公链和DApp在2019年爆发的期待最终破灭。
在我看来,未来信息互联网在往价值互联网进阶的时候必然需要一种可信环境的支撑,目前现在的互联网条件是不具备的,这就是公链需要实现的职能。所以,公链目前依然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基础,虽然币价不如人意,但是我们相信逻辑,相信公链本身重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联盟链与公链的融合,或者从更高一个维度看,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Libra是一个公共网络,但却用的是联盟链架构;而很多联盟链,用的其实是公链的开源代码。所以,技术角度差不了太多。
我认为长期来看,公链联盟链必然走向融合。首先,公链作为基础设施,一直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缺少现实世界的价值流入,仅仅依靠共识的积累,会导致公链代币价值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另外,联盟链虽然与产业结合,但未能充分借助区块链的信用技术释放产业活力,目前依然处于一个封闭的循环中。两者结合,才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数字经济的未来。
大家想想,如果真的将产业价值对接到公链里,优质公链的代币价值会不会疯狂?但是并不一定每个公链都能活到那一天。
胡鑫|币牛牛:自从中央将区块链作为国家战略以来,行业的目光都聚焦在区块链+实体经济,是不是意味着区块链正式成为大厂的游戏,和普通人越来越远?
Higer: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早期表面看大厂没有进来,似乎大家的机会很多,但是早期的时候不确定性非常大,所以作为创业者其实失败概率更高。
“1024”讲话之后,比特币一根大阳线马上有所体现,很多人亢奋无比,包括我在内。但国家目前支持的依然是无币区块链,希望利用区块链的特性改造一些行业,带来透明度、效率、公平等方面的提升,给实体经济带来帮助。
虽然BAT等大厂很早介入了联盟链领域,有些公链团队受消息刺激也开始尝试转型,但我们还是要分清这件事的本质,目前对于大厂而言,区块链技术更多是作为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所以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时候,大厂相对更有优势。而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可能服务中小企业和普通用户,才有一定的竞争机会,因为大厂目前还看不上。
如果你只是一个投资者,因为有大厂的进入,有国家各个层面的宣传,更多人会接触区块链,反而会给币圈的牛市带来推动作用。这个从我们观察到的一些产品的用户数据里体现的非常明显,这反而成为我相信未来还有一个大牛市的重要判断。
看清了这些,个人投资者最重要的就是努力赚钱屯币,未来大概率会有丰厚的回报;而对于创业者来说,深度参与行业并且活下来,找到持续的盈利方式,在行业成熟的时候,你才能掌握话语权。
胡鑫|币牛牛:在本次“抗疫”行动中,有大量专家学者呼吁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疫情防控问题,您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哪些方面的落地会比较贴合实际?
Higer:我老家武汉的,所以我时刻牵挂自己的家乡。这次的疫情暴露了我们在防控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国内目前依然采取的是一个逐级上报的传统流程,所以效率非常低,一个环节的失误就可能导致防控措施的延误。
所以,回头来看,信息的传递和公开、信息源头的真实性、决策部门的高效执行显得非常重要,区块链可以在很多环节发挥作用。如果整个防控系统构建在一个区块链网络上,每个医院成为其中的关键节点,那么每个医院包括影像资料、诊断依据、化验单等就可以与各个节点共享,顶层机构也更容易做快速决策。
纯粹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比较典型的特性。那么再结合疫情的例子,存证、溯源、供应链等都是很好的区块链可以在现实生活落地的场景,涉及到多部门数据共享的问题时区块链是个很好的工具,金融领域也可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规则以智能合约的方式来运行。
当然区块链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技术层的实现其实并不是首要难题,监管环境、成本差异、用户接受程度相比优先级更高。疫情期间发生的各类冲突和危机,对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可能是一个新的契机。
胡鑫|币牛牛:社群的概念在区块链行业里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很少见到有人将社群本身作为核心业务长期发展,并且持续做了3年。如何定义目前自己在做的区块链研习社这个社群?
Higer:正如主持人所说,社群概念确实已经不新鲜了。
而且在很多人眼里,社群是这个行业链条的最下游,目前大部分的币圈社群依然停留在吸流量割韭菜上,项目方与社群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一直处于一个看起来“我们是一家人”,实则相互对立的局面。
这里我还是要声明一点,其实社群本身并不是我们的业务,只是我们的业务与社群是共生,共同成长的,我以及我的团队都是社群的一部分。我们是有社群媒体、技术服务、PoS矿池等业务盈利的。
由于区块链研习社一直定位为区块链学习社群,因此初始门槛就比较高,这也让我们可以很快的聚拢一批认知和能力都很强的社群伙伴,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很多人也因此实现了财富的增长、行业资源的累积。
我们并不是因某个项目而组建,不会将自己当做廉价的流量被用于收割,虽走过弯路,但初心不改。
更进一步来讲,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协作模式。
我们依靠社群的力量输出了100节以上的课程,每个人快速成长;我们内部有接近20个协作小组,在写作、研究、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利用分布式协作翻译了《精通比特币第二版》,电子版在巴比特首页可以找到,纸质版已经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在京东发售;我们内部还孵化了一个项目,叫做币须达摩。
我们曾经也探索过DAO的治理模式,在全球有30个分社的子组织。当然,目前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有些试验并不成功,但是在这3年里,我们确实积累了非常多的宝贵的经验。
未来我们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计划,将社群与公司业务发展融为一体,资源互补,共同做大区块链研习社这个价值生态。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胡鑫|币牛牛:2020年,我们有个实在绕过不开的话题,就是比特币的减半。随着减半的临近,圈内不少人对于市场的表现愈加关注。您认为比特币减半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次减半的效应会不会和之前两次类似?
Higer:前面还说投资是刚需,比特币减半这个事情很多人非常关心。前段时间,以太坊和平台币引领了一波大涨,很多人叫减半行情要来了,牛市要来了,后来又转头大跌,我相信不少人又动摇了。
首先,减半行情到底是不是个成立的命题?
金融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有效市场假说”,有一些人认为比特币当前的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对于减半的预期。但实际上比特币目前仍然属于另类投资,市场噪音是远远大于有效信息的,根本无法形成完全有效的市场,正是因为大家看法不一致,比特币才有如此大的流动性和波动性。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自证预言”,当大家都在为“减半行情”做准备,媒体做各种宣传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带动市场热度,让市场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当供应量减少时,“自证预言”的实现必然会带来减半行情。
同时从最近的大幅波动来看,受大量衍生品的叠加影响,这波行情的走势一定不会简单的重复历史,所以减半预期还在,但是谨慎高杠杆。
其实相比减半,我更看好减半之后的行情,真正出乎意料的大牛市往往出现在减半周期后。
无论是以太坊2.0,还是稳定币、DeFi、跨链,新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带来的单点爆发会把价值传导至整个市场,1CO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去年市场最低谷的时候,我带着社群的朋友一起在东叔的Renrenbit平台发起了定投计划,叫做“Higer定投之路”,感兴趣的也欢迎大家一起上车,与行业共同成长,同时我也愿意和大家做更多有关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探讨。谢谢大家!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区块链研习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