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大家都习惯找一个“开始”。所以,每一年辞旧迎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地给自己标注一个新的开始。
当遇到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通常将希望寄托于时间。
一年前的央视春晚招标上,罗振宇和他的“得到”被拒绝了。不过,那次成功中标的“天猫”最终也没有抵御住春晚超过“双十一”15倍的流量,服务器直接崩塌。
这是罗振宇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给大家讲述的一段秘事,讲完这个故事之后,罗振宇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真的对春晚的力量一无所知。”
对于知识商人们来说,他们也许握不住春晚,但是他们的嗅觉不会错过元旦跨年夜。所以,2018年的最后一天,当各大卫视都在上演明星云集的跨年晚会的时候,有一家卫视居然独辟蹊径,直播一套知识类的脱口秀节目,它就是深圳卫视跨年直播的罗振宇《时间的朋友》。
而前一天,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集结了许知远、管清友等人,在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搞了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
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必须与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大脑与最动人的灵魂相伴,争取那半点的光辉,然后我渴望把这些秘密和光辉与周围的人群共同分享。”
不过那天晚上,一身黑西装、白衬衫,让人看上去很不习惯的许知远却戏虐到:“这是我人生最接近成功学的一次。”
所以后来,周鸿祎就十分困惑的发了一条朋友圈:
“为什么现在过新年气氛那么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充当上帝或者先知,言之凿凿预知未来,给我们这些迷途羔羊指出方向,似乎这样才会降低面临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候产生的巨大焦虑和惶惑。”
说实话,对于从来都是明星歌舞跨年的舞台来说,这样的思想宴席的确犹如一股清流,成了很多人的一大去处,顺便还能修一下优越感——在别人看明星演唱会的时候,我还在学习啊。
所以这两天,我们看到吴晓波和罗振宇的观点被疯狂的转发和引用,好像大家真的拿到了通往未来之门的钥匙。而于此同时,其中的一些观点也引发了另一部分人的“不屑和鄙视”,特别是那些在才识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但是无论如何,蓬勃求知的情绪和急于总结、期待展望的心情都在这样一个仪式感强烈的时间点被放大、被提亮。
过去的三年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并经历了大量的迭代和用户涌入,“付费内容”已经从稀缺品变成了红海。什么样的内容和平台能够俘获人心,收取金钱?也成了知识商人们聚焦的关键。
亦如许知远在吴晓波年终秀上说的那段话: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包装在科技外表、经济外表之下的庸俗知识,他们是一种新型鸡汤。这种知识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的认知、感情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他们反而变得高度情绪化、不可控化,变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
没错,吴晓波,罗振宇这些人做的其实都是知识脱口秀的大众生意,他们是大众眼里有才识,博学的人。当然,他们也都是爱读书会营销的商人,也因此有些人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优越感,是绝对不可能认同这些人的——否则自己和那些在网上“不学无术的白丁”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否认,有些内容里面确实错漏很多,但是罗振宇、吴晓波们是不是博学,肚子里有没有料,相信每一个认真看过的人心里都有数。放在任何一个高知圈子里,能及得上他们的万里挑一都困难,就算真有,也未必有那般口才和表达能力。
任何一件事,能做到这种程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尽管他们的很多观点漏洞百出,我也完全不认同,但是我并不会排斥他们,因为他们还能说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
有些人会为了5%的瑕疵而揪住不放,但更多的人在乎的可能是剩下的那95%的精彩。
而且,个体的经验、观察和认知,尤其是来自名人、成功人士、学者的本身就具备高浓度的价值,这些东西经过市场的包装后,可以成为一种能被兜售的精神产品,可以抚平个体的焦虑,让普通人展望与时代最热火的那一点接轨。
就像是很多年纪轻轻的人,他们不甘心自己的人生,但到底该怎么办呢?创业?跳槽?还是去出国深造?或者只是找个老婆,生个孩子这样安稳一生呢?一个个选项写下来,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背后的沉重和酸楚。
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上面的选项甚至有些人可能一个都没法选择。人生走到一个阶段,已经不是该干什么的问题,而是能干什么的问题。就像是,你可以选择去创业。但在现实中,创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能力选择的。我们每天在网络上读着逆袭的故事,但是现实中能够逆袭的又有多少?
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
所以,很多人会努力从这种大恐怖中寻求一种解脱。他们会从他们能干的非常有限的几件事情里,选择最不坏的那一件:听课。
他们知道自己没能把握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家底让自己多彷徨几年,多犯几个错误;他们只希望凭着自己对坚持的信仰来收获他们渴望的“思想”和“改变”。那也是他们用以对抗自己那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大恐怖的信仰。
所以,永远不要轻易质疑一个人的信仰,因为我们不知道“信仰的背后”究竟承载了多么沉重的绝望。上网上久了都会有种错觉,仿佛人变优秀是很容易的选择。但现实是,它一点也不容易,且对很多人来说连选择都不是。因为要做到它,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不会变得更平庸。
而平庸是一种所处环境决定的强大惯性。
所以最终,不管你认为这些“知识商人”是人生导师,还是网络子;不管你认为他们能让你重塑价值观,还是为了搏眼球营销。我们都没必要歇斯底里,更没必要非白即黑。
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接近“真相”,你想要真正能够补足自己的“短板”,你就需要真正的去思考,去践行。
很多理念广受传播之后,就有一种倾向,好像只要知道了,不需要去思考,不需要践行就能自动产生价值。可是事实上,只有当你能把你听完的一些东西,在觉得很有意思的同时,还能转化成你能接受的内容来告诉自己,顺便还能引发一些自我思考,并且去践行,这些知识才有其价值。
听晓松奇谈并不能真正地周游世界,听罗辑思维也并不会真正地纳知求真。周游世界只能用脚,纳知求真唯有苦读。这些节目有用,但也只能告诉你些皮毛,增加你与无知者的谈资而已。当然,他们也为一群从前不怎么太爱思考的人,开通了思考之门。也为一群以前就思考很多的人,提供了一些额外的角度。
不要轻易否定,更别盲目信奉。独立思考是个好东西,希望大家都有。罗振宇的跨年演讲里有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
“大众才不在乎什么是对的,他们只乐于接受他们所认知的。”
我想这大概也道出了这一轮跨年知识盛宴被如此热捧的第一原因。就像是很多人放着曼昆大师级的经济学教材不看,非要付费去“听”经济学。
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位学院派经济学家能不画无差异曲线就“说”明白经济学原理?就像是难道你还能让先天盲人明白什么是红色?就凭三寸不烂之舌?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