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与区块链都在稳步发展,去中心化的理念还需多久才能普及_TUR

众所知周,在最近两年,关于区块链的话题被炒得很火热,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区块链用户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话题就是高额手续费以及冗长的交易时间,但是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解决。

区块链支付渠道、区块链链外交易

如果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有可能避免通过区块链来操作呢?这是区块链支付渠道的一个主要概念。

相较于进入区块链所需的高额费用和较长的交易时间,区块链支付渠道更倾向于允许交易双方使用任何一种加密货币来进行小额支付。

Binance将上线LQTY 1-20倍U本位永续合约:据官方消息,Binance将于2023年3月10日20:00上线LQTY 1-20倍U本位永续合约。[2023/3/9 12:51:45]

类似比特币的闪电网络,以太坊的雷电网路,这些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成绩,2018年也是这些链外交易以及支付渠道实际乘载大量交易的一年。

比特币闪电网络的开发人员在测试成功后,就立刻宣布该技术几乎已经准备就绪,同时,以太坊的雷电网路,也开始了他们极具野心的新版本-「Plasma」,在经成功测试后,极有可能将推出的消息公诸于世。

权益证明的实践

随着加密货币越来越多人使用,维护加密货币账本所需要的电力也受到关注。虽然相关数据不是很清楚,但比特币形成共识的挖矿基础-工作量证明机制是一个高度密集消耗能量的过程,人们担心其用电量可能会产生大规模的环境影响。

因此,这个通过表决来达成共识的权益证明机制在2011年后重新开始被研究并推行,但是其成效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那样。

但是在后来以太坊的测试网中,有一个更新之后的Casper版本受到人们的青睐,该技术的开发者KarlFloersch在当时表示:程序代码运作得很顺畅。

邵建良:“比特币减半”已经提前兑现了减半的预期:6月28日下午3点,中币“新基建,新机遇”暨七周年云峰会顺利在中币APP热聊群展开。

在谈到“比特币减半”事件和比特币价格关系的时候,嘉楠区块链邵建良表示:“比特币减半这一大事件受到的关注尤为热烈,远超其在2012、2016年发生的两次减半的热度,在市场疯狂炒作下,在年初我们迎来了一波“小阳春”,可以说,当时已经提前兑现了减半的预期。”并称:“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减半之后大概率是会上涨的。”[2020/6/28]

目前以太坊的运作仍是采用Casper的早期版本,以适应不同的以太坊用户,但是以太坊创办人VitalikButerin表示,他期望这种技术在未来能与工作量证明机制一起被测试。

动态 | 比特币微信指数日环比上涨0.17%:据微信指数显示,2月17日搜索区块链指数为752,188,日环比上涨7.31%,搜索比特币指数为373,698,日环比上涨0.17%,搜索以太坊指数为44,444,日环比上涨3.17%。[2020/2/18]

隐私权的进步

隐私权在大多数区块链项目中是个不受到重视的问题,但在近两年,这个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零知识证明,被以太坊创办人Buterin称作现在密码学中最会被炒作的东西,这种无隐藏资讯风险的加密货币使用型式,已经被以太坊小程度的采用。

此外,目前的零知识证明的系统,已经克服了备受争议的牺牲信任的问题。

而且,随着现有技术的成熟,像是零知识证明越来越实惠和易于有效利用,以隐私为中心的加密货币,也在不断努力的升级。

去中心化交易所

这不仅仅只是像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或Kraken的新版本。

去中心化交易不仅仅代表一种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加密货币交易的新方式,而是一种能让用户可以不用通过中央实体来交易加密货币的软体。

此外,从业务视角来看,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式简单,它只需要承担主要的资产托管、撮合交易及资产清算,而不需要承担像中心化交易所所需要承担的非交易的功能像账户体系、KYC、法币兑换等。用户在区块链上的账户公钥就是身份,不需向交易所注册个人信息因此就不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不需要KYC。

与中心化交易所最大不同在于,所有的这一切都通过开源智能合约来实现,将资产托管、撮合交易、资产清算都放在区块链上。

用智能合约来实现去中心化去信任的交易机制,解决了中心化交易所人为因素产生的内部运营风险、商业道德风险、资产盗用等严重影响用户资产安全的风险。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交易成本也会受到区块链本身交易费用的影响,因此对于小额交易而言交易成本会变得很高。

而且,由于区块链网络交易处理性能低下,并不能处理大并发的实时交易,所以在交易量和交易深度上远远不如中心化交易所,流动性上有所受限。

不管怎么说,从更大视野来看,人类能够发展出现代文明,是因为实现了大规模人群之间的有效合作,市场经济也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将极大拓展人类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但是同样的,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也不知道去中心化会经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心化的设计仍会是常态,去中心化的理念可能还需要数十年才能普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3:8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