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从央行的诞生与货币的本质来看,比特币未来的价值到底在哪里?_SAND

1694年,苏格兰人威廉·彼得森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这家由英国皇室特许的央行最初是一家私人银行,主要是为政府筹措战争经费,并因此而取得货币发行权。

实际上,从银行业务的角度看,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算不上开天辟地,它所从事的借贷票据业务在荷兰已有先例。它的模仿对象,主要是荷兰1609年成立的股份制阿姆斯特丹银行。不过阿姆斯特丹银行银行不是为王室亦非为战争成立,它的服务对象是新兴的国际商贸,包括荷兰东印度公司,后来也扩展至荷兰联合省的共和政府。它创造了存款账户、记账货币、透支信用等金融工具。尽管在机构设制与业务上是模仿,但是,英格兰银行超越了它的前辈,成为了银行史上的里程碑。

自“光荣革命”之后,英格兰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实现了上的稳定,再也没有发生过内战,告别了皇权及政权更替的动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外部挑战,争夺世界霸权。

史学家们认为,从17到18世纪的人口与经济实力来说,法国抵得过两个英国。当时法国的人口近2000万,是英国的三倍。但是为何英国最终战胜法国,成就了世界霸权?现代金融的支撑被视为重要基石之一。英格兰银行成立是公众与政府信用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1844年,英格兰首相罗伯特·皮尔推行了新银行法《皮尔条例》,将英格兰银行改组,分设发行部和银行部。

《皮尔条例》限制了英格兰各大银行的权利。根据该法令,除了英格兰银行之外,其他银行不得发行新的纸币,现有发行纸币的银行如果破产倒闭,则需收回其发行的纸币;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若发行新币,则需有全额黄金为保证。

《皮尔条例》不仅削弱了私人银行的发币权,控制了私人银行的法币额度。更重要的是,它从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上和货币发行上为英格兰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了基础。

这项法令,不仅是英国货币学派的巨大胜利,更是货币史上,货币国家化的关键步骤。

后来,为了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冲突,英格兰银行逐渐放弃了商业银行业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央行,并于1946年由工党政府收归国有。

自此,英格兰银行便成为了其它国家央行的标准模板,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不过,在《皮尔条例》通过后,当时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提出了质疑。斯宾塞提出了一个建议:放开黄金铸币市场,允许自由竞争;

但是斯宾塞的这一建议,让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杰文斯大为恼怒。杰文斯直截了当地宣称:“没有任何东西比货币更不适宜于交给企业进行竞争的了”。

杰文斯搬出了“格雷欣法则”作为依据,他说道:“在其他商品的市场中,每个人都受利己之心的驱使而选择质量好的东西而拒绝质量低劣的东西;但是在货币市场上,结局却有可能是,每个人反常地保留劣质货币而放弃良币。”

后来,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杰文斯的观点,即货币市场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因此货币发行应该交给国家。在战争年代,多数国家的政府接手了央行及货币发行权。此后,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货币国家化及法定货币的规则。

但是,杰文斯实际上忽略了一点,任何市场都存在“格雷欣法则”,并且竞争越不充分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越严重。

政府规定只能使用金银来铸币,或者垄断了发行市场,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如果货币市场充分竞争,劣币没有人接收自然就被淘汰。国际货币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对竞争的市场,没有人会接收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这类的贬值货币。

所以,用“格雷欣法则”来解释货币国家化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的困难其实来自于我们一直以来对货币的定势思维,或者说是“一般等价物”的误导。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源于普通商品,属于一般等价物,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货币没有价值。这种货币理念一直误导了经济学家和大众。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反思货币的本质及起源。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但是,无论是从货币的本质,还是从货币的历史来看,货币都并非是国家的特权。即使在法定货币时代,也存在大量的私人货币、非法定货币作为补充。那么,货币是否必须由国家掌控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1976年,77岁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完成了《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讲述了他极致的自由主义蓝图,并且瞄准了自由经济的最后堡垒——国家法定货币。

他在书中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

但是哈耶克也一样犯了一个很多经济学家都很喜欢犯的毛病,即“准确抓住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存在漏洞”。

哈耶克之所以会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由其实就两点:

1.历史上的货币是民间自发形成,而非一开始就由政府垄断。甚至于,货币的非国家化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国家化;

2.市场的价格、供给、竞争机制,可以防止货币超发,维持价格稳定,而国家垄断反而导致货币超发、货币贬值。

哈耶克提出的这两点其实都是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提供详实的历史数据或可靠的理论,论证货币非国家化的可行性。而且,他给出的建议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首先,货币确实是自发形成的,但问题是,他所批判的国家信用货币也是自发形成的,即一种债权债务性质的合约。比如,美元上印刷的“Thisnoteislegaltenderforalldebtspublicandprivate”,以及港元上印刷的“Promisestopaythebearer>,都指债务合约关系。

甚至于,国家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合约安排,只不过它有一个演化过程。根据霍布斯、洛克、卢梭、斯宾诺莎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就是国民达成的一组契约,通过建立国家机器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及生命安全。

只是国家这个契约的水平更高,权力、义务、责任及履约能力都更强。这才是法定货币与其它货币的区别。

实际上,美国金融市场也曾经历过放任自流式的大发展,私人银行各发各的银行券。可结果是每隔几十年就来一波挤兑潮,尤其是1893年的那一波挤兑潮,不仅让每隔数百家银行倒闭,更是让很多人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都付诸东流。而且,整个美国经济也由于金融业无法正常运转而陷入了长时间停滞,给美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开始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放任自流式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大问题。支持成立一个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监管的呼声逐渐高起来。这也是美联储诞生的契机。

其次,政府滥发货币确实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哈耶克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让几家大的商业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市场机制互相约束+拒绝救市宣言控制寄生银行进行信用创造,来维持币值稳定。

简而言之就是,哈耶克对政府权力无限警惕,但是对资本家的信心可谓是空前的爆棚。他居然认为,只要给资本家垄断发行权的利益,他们就能控制体内的洪荒之力,不去触碰信用创造带来的利益。

可是,美国当年的自由银行时代,私人银行就是各印各的,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放弃信用创造,而是变本加厉的捞钱。

所以,哈耶克的确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主张,但是他压根就没有解释怎么让全世界人民抛弃法定货币而去接受私人银行的货币。

可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国家央行都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及主要法币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所有的一切都似乎颠覆了人们对央行使命的传统理解,也引发众多民众的强烈不满,但又似乎无可奈何。

就在这个时候,比特币低调出场。

中本聪直指法币的要害:“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就是,它们必须得到全部的信任才能发挥作用。必须信任中央银行不会使货币贬值,然而历史上却不乏违背这一承诺的情况……”

中本聪的做法是,发布一个无国界货币——比特币,建立“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比特币背后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1.比特币是非法定、无国界货币,即货币的非国家化;

2.比特币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一个无国界的银行转账及支付系统;

3.比特币的出现,意味着一种非国家化的超主权货币以及无国界金融体系的尝试。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有关比特币的文章里都会提到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并以此作为理论背书,但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首先,尽管哈耶克主张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但至少在货币发行上,哈耶克为了追求稳定货币,还是主张要有一定程度的管制。在哈耶克的认知里,基础货币的发行量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保证币值稳定的机制。也就是说,比起“比特币单纯限制发行总量”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哈耶克设计的自由货币实际上更注重的是如何“保持币值的稳定”。

而“币值稳定”对于所有货币合约来说,都有一条“使命性质”的义务。

中本聪虽然表达了对传统银行系统的不信任以及货币超发的不满,试图通过定额发行的方式维持比特币不贬值。可实际上,这种办法是机械的、无效的。

也恰恰因为其发币机制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比特币也因此丧失了货币的交易功能属性,与货币渐行渐远,失去了货币的价值。

所以,那些把哈耶克的理论拿来为比特币做背书的,很多都是断章取义,曲解了哈耶克对币值稳定的追求。不过,比特币的出现确实是对哈耶克理论的一次实践。

那么,失去了货币价值后,比特币是否真的就只是投机性数字资产呢,它未来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其实,只从比特币白皮书来看,中本聪的愿望并不是建立一个无国界货币,而是一个全球化的分布式银行系统。所以,作为一个无国界的分布式转账系统,国际局势一旦紧张,如伊朗局势、法币恶性通胀,这一系统的价值必然就会提升——资金外流、。

并且,比特币的流动性比黄金更强、全球化交易也更加便捷,所以在未来,比特币可能会替代黄金指数成为国际局势的“晴雨表”。

也就是说,未来比特币最大的空间应该是“数字黄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4:70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