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海南的区块链会议,给很多业内人士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在这次会议上,海南副省长公开表示:“希望海南能够成为国家数字资产交易示范区。”更让圈内众人感到兴奋的是,业内某位知名交易平台创始人也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相关谈话。
于是,通过这两个信号,不少解读便认为:海南省未来很可能会开通数字资产交易,而币圈有很大的可能走向合规之路。
从表面上看,这个结论似乎真的是无懈可击:既然数字资产的理念已经得到了顶层机构的认可,那现在的币圈,已经基本相当于成功上岸。但很多人没有想到一点:现在相关机构所提出的“数字货币”也好,“数字资产”也罢,真的是他们所参与的加密“货币”吗?
声音 | 上海市政协委员:应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上海港集装箱智能预约系统:据上观新闻消息,上海市政协委员金江波表示,需要加快建设绿色智慧港口。上海要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上海港集装箱智能预约系统。[2020/1/18]
必须指出,作为一个自下而上发展起来、且又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区块链行业目前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对于比特币和山寨币等加密货币的称呼算是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电信旗下子公司募资布局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据澎湃新闻,中国电信旗下互联网金融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拟出让49%的股份,募资用途中包括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引入相关行业领军人才团队。[2018/4/25]
在过去几年里,出现过诸如数字货币、数字资产、加密货币、加密资产、加密通证、区块链资产等五花八门的称呼,以至于很多时候见到一个新名词时,往往都会一愣,几秒之后才会反应过来——对方其实想说的是虚拟山寨币。
按理来说,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特例。在任何一个新生领域,都会出现这种概念混乱的情况,比如现在大火的“数字经济”、“数字化”等概念,虽然人人都在讨论,但怎么样的经济才算是数字经济、以及如何改造一个行业才算是将其“数字化”,简直称得上是各说各话,每个人给出的标准和说法很可能都不一样,但真理往往就是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诞生的。
天医AIDOC获优秀区块链项目奖:全球区块链商业理事会(GBBC)中国中心即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于瑞士时间1月23日在达沃斯召开了首轮与区块链相关的圆桌会议——Blockchain in Aisa。天医AIDOC作为GBBC中国区理事成员受邀参与了会议并荣获优秀区块链项目奖。吴诗展先生(医拍智能创始人CEO)在会上代表天医AI技术战略支撑方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区块链从业者以及行业领袖共同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AI医疗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了AIDOC的理念和发展。[2018/1/24]
然而,加密货币所面临的情况,目前看来却要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原因在于:加密货币是一个直接面向C端散户、且主打货币概念的投资品,而对于各国来说,金融投资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货币更是堪称国民经济运行的底层基础设施。
换言之,在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上,任何一个经济体容许的试错成本都是很低的。而如果要将其试错成本压缩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而让金融乃至社会的运行稳定可控,就必须要将其主动权掌握在手里。否则的话,像“数字货币”这样的概念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进而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最近两年以央行为代表的正规机构开始大力推广自家研发的“央行数字货币”、以及熊市之中投资者对山寨币认可程度的下滑,在“数字货币”这个概念定义权的争夺上,正规军已经开始对民间机构形成压制之势了。
从以往产业数字化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特例:在前几年“互联网+实体产业”盛行的时候,很多研究者经常会将某一行业的“互联网+产业”解释为“去中心化产业”,而这种理念无疑损害了那些中心化大企业的利益,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大企业往往会推出另外一个版本的“互联网+产业”理论,也就是“既要互联网,又要中心化”,来与原有的理论进行竞争。
严格来说,我们虽然无法断定国家数字货币的推出,有着像类似于上面这些机构的初衷,但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效果。至少就现在而言,当有关部门表态要积极提倡发展数字货币的时候,这个“数字货币”,跟投资者手中各种各样的Token,已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了。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