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haelJ.Casey,Coindesk;编译:Odaily星球日报jk
"金融顾问们只想要一个简单的叙事。"
比特币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随着一系列知名金融机构最近宣布推出比特币衍生品,这一最大、最重要的加密货币的机构化即将到来。虽然圈内人对机构进场的预期欢欣雀跃,但我却看到,这或将改变比特币的基础属性。
比特币是一种替代价值的储存工具,类似于黄金,它作为一种对抗法币贬值的防火墙的存在驱动了它的价格。
它是一种支付工具,供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使用?
它是一种活动家的工具,一种挑战权力的机制?
或者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将其视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记录平台,用户可以在其中记录各种有价值的内容?
我倾向于认为答案是“以上所有观点都成立”。
但是,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贝莱德、WisdomTree或Invesco最近提交的交易所交易基金申请——诚然,考虑到SEC过去的顽固态度,这是一个很大的“如果”——并且如果它支持富达、CharlesSchwabb、Citadel和其他金融巨头新成立的EDX加密货币交易所,那么上述这些自由、开放的解释可能会受到忽视。
因为,向主流客户推销这些产品的金融顾问们更希望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问题是:哪一个观点是最合适的呢?
通胀对冲?
或许最诚实的方式就是将比特币描述为一种不相关的资产,其价格随时间独立于其他资产而变动,为多元化投资组合提供更稳定性,在股票、债券或大宗商品下跌时保值。
但对于金融顾问和他们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种描述可能不够令人满意。虽然他们已经受过很好的培训,以进行分散投资和对冲风险的思考,但通常背后都有一个事件驱动的叙事。例如:当衰退逼近且预期收益下降时,你的可变收入股票资产的价值下降将会被固定收入资产所平衡。
这就是通常用于比特币的“通胀对冲”故事。但这并不容易解释清楚。在2022年,当通胀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时,比特币出现了亏损,这违反了一种流行的短期理解,即通胀对冲工具的价格应该在消费品价格上涨加速时上升。
另一方面,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比特币作为通胀对冲的论述是站得住脚的。在过去十年中,比特币增长了150倍,比特币帮助长期持有者更有效地抵消了美元购买力的持续削弱,这比其他广泛可用的投资更为有效。
问题在于,金融行业希望得到一个短期的叙事——毕竟,专业金融人士通常根据季度业绩获得奖励。他们要的是:如果X发生Y,那么比特币就会发生Z。但事实并非如此可预测。尽管如此,我认为华尔街会倾向于塞勒的观点。它需要找到某种故事——尽管许多ETF投资者可能会毫不关心比特币的价格上涨原因而愉快地进行投注,但这个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不能将事情框架定为——而长期储值的概念是最容易接受的。
最容易解释的方式是将其称为“数字黄金”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一个现成的类比,对美国投资者来说非常熟悉,即一种可以独立于货币政策表现的资产。
影响
这个故事的重要性之一是它将帮助决定政策的走向。如果比特币被纯粹视为投资者的对冲工具,那么它将符合华盛顿特区持续推动的监管努力。尽管比特币已经逃脱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目前的监管范围,但给除了ETH之外的其他加密代币贴上“证券”标签的做法将加强其他监管立场,这些立场可能会间接地限制比特币的使用增长,尽管可能不会影响其价格。
最重要的问题涉及隐私、KYC等。如果机构承认比特币是一种货币形式——除了或者代替将其视为投资工具之外——那么允许更大程度的隐私的理由就更加充分。但如果美国的对话现在更加强调储值投资策略,那么人们很难反对监管机构提出更严格的KYC要求。
毕竟,这些投资机构,对于他们来说,遵守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没有任何损失支持这种监控。
这对于数百万希望比特币协议成为金融工具的人或希望在压迫体制下安全地转移资金的人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对于致力于基于比特币的代币开发的新一代开发人员,如基于Ordinals协议构建的类似非同质化代币的TaprootWizards项目或新的BRC-20代币,也并不是好消息。在交易所层面进行的KYC妨碍了这些创新项目的全球主流影响力,尤其是如果像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加密货币“旅行规则”等倡议找到了间接强制自托管钱包进行报告的后门途径。
让我们深吸一口气。用那些把比特币视为“货币中的蜜獾”的粉丝的话来说,归根结底,“比特币不在乎”。无论华盛顿或华尔街对其投资和代币交易有何动作,该网络将持续运行,区块接着区块被挖出来。
比特币的协议是不可阻挡的。事实上,如果ETF获得批准,主流投资涌入比特币,这将推高价格并吸引更多的哈希算力进入挖矿网络,比特币协议背后的攻击成本安全性理念——即其“不可阻挡性”的本质——将变得更加强大。
面对这个开源的不可阻挡、不可审查的协议,创新者将继续做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创新。因此,必然会有对这一切的解决办法。将涉足所有其他比特币应用场景而不受华盛顿和华尔街监管束缚的新方法将出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