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加密货币的人,一定会注意到最近频频出现的一个词DeFi。
DeFi,即开放金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去中心化借贷平台MakerDAO及其稳定币Dai的展露头脚。
然而,Dai不过是这个不断增长的开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冰山一角。
以太坊的扩容虽然举步维艰,但另外一股搭建在以太坊上的新势力开始初见端倪,从借贷协议、债券通证、加密货币衍生品到去中心化交易所,我们看到DeFi生态正在崛起,逐渐演变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新势力。
文/31QU小萍
重构传统金融
DeFi,即去中心化金融,也称作是开放金融。
它的定义是,“一个建立在无需许可的区块链、点对点协议和去中心化网络上,由去中心化应用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用于促成借贷行为或金融交易。”
所谓去中心化金融,其实是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化金融而言的。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在货币流动性作用于经济的传导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央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最高级别是央行,它创造和发行主权货币,并通过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监管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调控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下一级是商业银行,通过汇集公民的存款,然后以次储备的形式出借这些存款,在此过程中产生信用扩张。
再就是投资银行,以IPO、公司债券的形式发行各类资产,对公民的银行储蓄进行二次投资。
银行本质上,垄断的是廉价资金。
而DeFi,则是一个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它不再受传统银行网络的控制和物理边界的限制,价值在这里以全新方式流动,利用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我们可以设计出全新的资金流动体系。
在DeFi生态中,由两种方式产生加密货币。
一种是原生的加密货币,它不需要现实资产的抵押或背书,而是通过消耗现实世界中的能源直接生成,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通过挖矿生成,并产生相应的价值。
另一种则是直接从交易所兑换,在这个过程中,交易者将法币兑换成加密代币,比如说比特币或USDC这样的稳定币。在这个过程中,加密货币交易所充当的是法币-数字货币的桥梁。
再下一层是,在公链基础设施之上构建的原生数字金融服务。
在这个摆脱了商业银行和分销网络制约的开放性生态中,流动性以不同的方式汇聚,瓦解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积累的比较优势:垄断廉价资金与存款。
通过从根本上重新定义“金融服务”,银行的运作方式将发生巨变,由此,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一个价值自由流动的世界。
举个例子,通过Metamask浏览器这样的接口,人们就可以从互联网世界跨越到加密货币的世界。从这里开始,消费者开始可以直接访问金融服务,不需要第三方的信任中介,比如银行。
以太坊DeFi生态百花齐放
相比于不支持图灵完备的比特币协议,有智能合约功能的以太坊是图灵完备的,此外,只有以太坊上才能承载最有价值的资产和流动性,因此,我们看到,以太坊公链成为早期DeFi类项目开发者的首选。
在百花齐放的以太坊DeFi生态中,目前已积聚了上百个基于以太坊的DeFi项目。在TheBlock列出的生态图谱当中,DeFi已经扩展到KYC身份认证、交易所和流动性、借贷市场、衍生品、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预测市场、保险、投资管理、钱包和托管等在内的多个典型用例和项目。
▲无论是交易所、衍生品、贷款,还是预测市场,几乎所有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在以太坊上找到对应的去中心化版本。
去中心化金融目前已经是一个价值高达4.3亿美元的经济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以太坊在DeFi生态中独占鳌头。Maker、Compound和Dharma分别占据DeFi体量的前三甲。
defi.pulse的数据显示,Maker作为以太坊上DeFi的最大组成部分,在整个DeFi生态系统中占据近76.7%的主导地位,其CDP抵押智能合约中锁定了价值约为64.2亿美元的ETH,约占以太坊总量的1.5%。
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属于借贷协议类别的Compound和Dharma,前者Compound是一个无需托管资金池、根据供需自动调节利率的“商业银行”,后者Dharma则是去中心化的P2P“借贷协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defi.pulse的数据并未收录EOS平台中的DeFi应用。
事实上,以太坊独占鳌头的DeFi生态已被后来突起的EOS打破了。
近期,EOS上的DeFi项目异军突起,EOS平台中的EOSREX仅仅用了20多天就将MakerDAO挤到第二。
来自defi.review的数据显示,目前EOSREX锁仓5.65亿美元,占比49.21%,排名第一位;Maker锁仓4.22亿美元,占比37%,排名第二位。
不过,目前大多数DeFi创新项目仍然集中在以太坊平台,只有少数运行在比特币或EOS等其他公链上。
无论是ICO还是DeFi,本质上都是通过财富效应聚集流量,而赚钱,才是加密货币市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只要有财富效应在,市场就不会消亡。
DeFi的核心除了套利赚钱,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是让持有人不损失加密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获得流动资金。
因此,在加密寒冬中,DeFi发展仍然不受影响,甚至在2018年熊市中整个数字货币市值大幅缩水的情况下,DeFi锁仓还增长了112%。
由此,我们发现,与昙花一现的1CO模式相比,以太坊的DeFi生态,显然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融资工具”兴起的以太坊,虽然因为扩容方案的进展受阻无法成为世界计算机,然而,如今随着DeFi的兴起,以太坊的目标愈发清晰起来,以太坊希望成为“全球的结算层”。
2019年4月底上线的新版以太坊官网首页上,以太坊官方修订了以太坊的定位,特别强调了以太坊在去中心化金融方向的愿景:
以太坊是一个为去中心化应用而设计的全球化的、开源的平台。在以太坊上,你可以编写代码,控制数字价值,这些代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并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皆可访问。
DeFi的优势——开放
相比与传统金融系统,DeFi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开放。具体而言,开放具有以下几层意思:
1,没有准入门槛,人人可参与
只要拥有加密货币和互联网连结,世界上任何人,无需准入即可访问这个开放的金融系统,并与之产生互动,包括创建账户、转账和合约互动等。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大部分是位于非洲、中东以及亚洲部分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太低,市场盘子不够大,导致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军这些市场。
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些地区的人群没有金融服务的需求,在这些没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地区,人们开户的难度很大,成本也很高,因此,没有准入机制的开放金融,可以将全世界20亿没有银行账户无缝接入,全球资产,以更加分散和颗粒度更细的结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由流动,无疑,促进了金融的普惠性的DeFi,将会释放出巨大潜力。
2,互操作性和可组合型,实现模块化使用
可组合性是指,开源协议是互相兼容的,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组合和调用,开发者可以随意组合和调用不同的协议,从而像搭乐高那样组合成更高阶的应用。
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开发者无需重新造轮子,比如不用再重新开发底层的模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
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共享和继承上一层协议的安全性和信任,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安全和信任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可以将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信任组合在一起,信任之间互相叠加、加持产生杠杆效应,DeFi使得信任得以无需允许、无需信任、规模化地进行扩展,从而最大化提升效率。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间件的崛起。
什么是中间件?
Placeholder联合创始人ChrisBurniske是这样定义的,“加密货币的「中间件协议」是面向开发者的协议,除了底层区块链的共识和核心功能外附加提供服务。作为底层区块链和面向DApps的最终用户之间的增值粘合剂,中间件协议将使DApps创建变得更容易和更快。”
粘合底层区块链协议和DApp交互界面的中间层协议
Augur是一个典型的预测市场中间件协议,在这个网络中,人们可以质押代币对未来事件的结果下注,然而这个平台因为使用体验差而一直为人所诟病。
构建在这个协议之上的预测应用Veil,改进了Augur的使用体验,与此同时,它还继承了用户对Augur的信任。
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可以说Augur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有保证的,因此,它一定会比重新做一个新系统更加安全。
正如KyleSamani所说,通过对金融的基本要素进行模块化处理,并通过这种模块化实现信任的商品化,才是开放金融的关键创新。
而专注于中间件投资的机构Placeholder,曾经撰文公布其投资秘笈“中间层最美,为什么我们不买以太坊?”,因为如果ETH升值,那么基于以太坊的优质资产往往也会随着升值,然而,中间件却不会受到Layer1智能合约区块链下行风险的影响,因为互操作性协议能从以太坊上捕捉价值。
3,开放意味着金融的透明性
由于传统金融系统是不透明的,可以说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用户资产进行的是“暗箱”操作,用户需要相信机构不作恶,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信任。事实上,发生的很多金融风险和暴雷事件,其实都是由于不透明违规操作引起的。
开放金融当中,区块链平台上的代码是开源透明的,所有交易和操作都记录在公开的分布式账本上,无法被篡改,且可以随时被查看,这是一种基于机器和算法的客观信任。
无需委托中心化第三方机构托管资金或确认交易,也可以减少交易对方风险,同时节约交易成本。
问题和瓶颈
虽然DeFi是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然而,DeFi的问题仍然很多。
首先,以太坊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DeFi生态,出现了一百多个DeFi项目,然而,相比于传统金融,DeFi的体量极小,其规模简直不值一提。
根据defi.review的数据,DeFi日交易总额不到14亿美元,相对于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也很弱小。
这主要是因为,DeFi主要聚焦在以太坊上,以及少数运行在比特币或EOS等其他公链上,这意味着聚焦的大部分就是持有以太坊的人,导致没有增量资金入场。
此外,DeFi模式单一,90%的业务上聚焦在借贷场景上。
DAppTotal的数据显示,DeFi上的锁仓总值,其中83.14%来自于Maker,8.46%来自于Compound,3.2%来自于Dharma。也就是说,虽然有着上千个项目的DeFi生态,但头部效应很明显,基本上都被头部三家借贷业务应用给占据了,占据了DeFi超过9成的市场。
但潘超认为:“这很正常,因为金融的核心便是借贷,不过同时我们也看到更多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比如保证金交易、二元期权等。”
一方面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千个应用的供应端,硬币的另一面是,异常冷清的需求端,用户稀少,核心需求不明。
相对于传统金融产品,DeFi的使用难度更大,对用户的认知要求较高,导致用户稀少,难以吸引新增用户,没有新资金入场,导致目前仍然停留在存量市场博弈的阶段,这也是DeFi向前发展的最大“拖油瓶”。
不仅如此,对于去中心化借贷平台而言,由于缺乏信用体系,往往需要用户超额抵押,这就导致了资产的利用率不高,大大消弱了用户的积极性和资产流动性。
以MakerDao为例,为了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用户必须以150%的超额抵押率来抵押以太坊生成稳定币Dai,也就是说,获得1000美金的Dai必须质押1500美金的以太坊。目前,MakerDao全网抵押率已达478%,这么高的质押率虽然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但是却会大大消弱了资金利用率。
那么未来,DeFi的命运会走向何处呢?是替代传统金融,被传统金融收编,还是平行于传统金融长期共存呢?
可以确定的是,DeFi将会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长期共存,DeFi既不会替代传统市场,也不会被传统金融收编,而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选项。
替补传统中心化的金融体系,DeFi代表的开放式金融将主要面向标准化程度低、需求复杂的小规模、不需要信用背书的金融需求。
开放意味着平等、人人可参与和解放。
一个开放的系统,往往有助于生态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能够带来中心化机构难以比拟的力量。
正是因为开放,让人人都能参与编写的维基百科后来居上,超越了微软旗下老牌的数字百科全书Encarta。
开放的互联网解放了人类信息的获取和交换,而接下来,开放的金融体系将把数十亿被排除在现有金融系统之外的民众包括进来,在全球开放的市场上,这些资产以任意颗粒度自由交易和高效流动,必将释放无限的潜力。
有人预言,未来二十年内,传统的金融体系会被开放金融替代,并形成数万亿美元的新的资产。
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DeFi确实有很多优势,比如金融普惠性、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等等。但31QU认为,开放金融不会取代传统金融,而是会成为传统金融的一个有力补充,传统金融和开放金融两个世界会长期共存。
传统的中心化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标准化程度高的大规模资产,而标准化程度低、需求复杂、无需中心化主体背书的小规模金融需求,则是DeFi擅长的事。
以太坊创始人V神曾说,金融会是区块链技术最先落地的领域之一,然而,目前尚处于襁褓期的开放金融,受限于低流动性、技术和落地应用,需求不明确、用户体验和认知门槛等瓶颈,未来的应用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