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专访蔡凯龙:大型机构将帮助数字货币达到临界点_数字货币被了几十万怎么找回

监管是否会继续收紧?中小交易所能否长久生存挑战王者宝座?Libra敲醒央行数字货币警钟?下一轮全球牛市将如何开启?文中解答了这些重要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科技的一个范畴,已展现出新金融力量的无穷潜力。在这项技术逐渐渗入主流金融行业的过程中,不断有具备长远眼见能力的计算机金融人才涌入其中,这其中之一就有前火币集团首席战略官蔡凯龙先生。

蔡凯龙先生作为90年代鲜有的计算机金融双学位人才,在金融科技领域担任过数个重要职务,经历了金融科技从出生到繁荣的整个过程,个人更是出版过数十篇具有政策影响力的文章。

这次我们采访到了蔡凯龙先生,希望他在数字货币这一金融科技的分支上,给出一些更高维度的见识见解,从宏观上帮助我们更深入认识这一行业。

邦德:蔡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数字货币这个行业曾经冒出了无数家的交易所,最多时有数千家。经过2018年一年的洗礼,目前活跃的仅存百来家。但是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新型概念的交易所,有人说现在是小交易所大时代。您是否认为现在交易所的格局已经定型?小交易所还有没有机会出头?

蔡凯龙:我认为现在交易所的格局基本已定。交易所最重要的就是流量,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技术是可复制的,品牌复制不是一两天可以建立起来的。

交易所是有马太效应的,在没有正规军出来之前,大交易所会一直保持着优势。当然大交易所,比如纽交所推个交易所出来,也会面临一些监管的问题,有些事情他们不能做。所以,现在的大交易所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小交易所现在还有一些新模式,比如共振交易所,比如挖矿交易。

这些小交易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新模式作为突破口,抓住热点,快速突破,然后快速扩量,沉淀,转型。大交易所的真正竞争力在一些大币种的深度上,小交易所要正面去竞争是很困难的,好的策略是一定要一直追逐市场热点,吸引市场的关注度,这样还有一些机会。

邦德:最近,中小交易所井喷,交易所春秋战争的终局会是什么?会是三足鼎立几个中等精品交易所吗?还是巨型交易所中型交易所大量小型交易所格局一直存在?或者其他什么情况?

蔡凯龙:中小交易所兴起的原因是市场:大型交易所不会涉足模式币,市场又有需求,所以中小交易所借助这一波就把自己的量和名气都做起来了。

其实不少中小交易所背后有大交易所的影子:大交易所不能自己上模式币,又想要这块市场,所以有些大交易所投资一些中小交易所。

中小交易所,船小好掉头,靠热点币种、流量币种快速起量,也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但这种格局未必会长期存在,它们要么转型到传统交易所的竞争优势上,靠“品牌、流量、技术”三大护城河稳定下来,要么一直追市场热点来保持流量,而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几乎没有一个交易所能追所有的市场热点,因为每个热点对交易所基因都有要求,并且“先来先得”这点非常重要。

基因方面,比如,玩“交易挖矿”的交易所,交易所的技术要非常好;玩模式币,运营要非常强。

在“先到先得”方面,不管是“交易挖矿”、还是模式币,各种新玩法出现后,其实都只有第一二三个做新玩法的交易所真正获得大流量和利润。

从这两点加起来看,一个中小交易所不可能保持两三年都踩到市场热点,

比如半年后dex起来,只有那些有技术储备的交易所能踩上热点,其他交易所就容易踏空。

邦德:中小交易所进化为大交易所的临界点是什么?如何做才有机会?

蔡凯龙:头部三家交易所,其共同特点是,品牌够好,技术过关,你可以放心把钱放在里面,并且主流币种的交易深度足够,能够长久的黏住用户。

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前提是技术安全不会经常出事,以及每一次出现事或者其他需要利益牺牲的选择的时候,都选择站在用户利益这边。

交易所如果每次都选择交易所利益,牺牲项目方和用户利益,就做不长久。项目方和用户虽然相对交易所来说整体上弱势,但却是衣食父母,若想做长久,怎么可能牺牲衣食父母的利益。

中小交易所进化为大交易所的标志,在主流币种的流动性和交易量上,中小交易所的流量都在新币上,不像三大都在主流币上,新币的流动性和交易量像一阵风一样,不可持续,只有主流币种才有机会持续。

中小交易所趁着自己流量多,把主流币的量做起来,用短期利益去换长期利益,用模式币赚的钱来补贴主流币交易,这样才有可能进阶为真正的大交易所。

邦德:交易所模式化成为目前一个新的热点趋势,这会不会引发监管的突然收紧?孙宇晨事件同样影响很大,大家也一直担心他会引发监管对区块链突然收紧监管,对这两点您怎么看?什么事情可能突然引发监管收紧?

蔡凯龙:从过往的经验看,监管收紧存在两个大前提:第一,引发的事件触及到普通老百姓,引发群体性事件;第二,监管真的有时间和精力来管数字货币。

目前模式化交易所还是币圈内人多,仅仅是这群人在玩的话,影响不算很大。

但如果是ZJ盘CX盘进来,获客下沉到三无线城市,大爷大妈进来,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这就比较危险。

回顾一下历史,其实爱惜欧出来之前,央妈只是禁止银行对接,或者禁止开交易所,但没有真的管死,直到爱惜欧出来,导致ZJ盘CX盘进来,才使得监管痛下决心处置。

目前监管很忙,大家尽量不要添乱。

孙宇晨拍下巴菲特午餐的高调营销,实在太高调,引发了全世界的媒体传播和关注,也引发了全社会大众的关注,影响面太广,确实一定会影响监管,甚至使得监管收紧加速。

而Facebook突然宣布Libra项目,这种对监管来说“意料不到”的事情,让全社会关注,让监管也非常关心,可能会将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排上日程。

Libra的出现,使得在台面上和私底下,各方面都释放了很多正面的信号。

此前大家认为,数字货币是一个比较洪水猛兽的事情,态度消极,比如挖矿被当做需要淘汰行业。但现在发现美国对这些新兴事物都保持开放探讨的心态,大家也意识到这事情是躲不开避不了的,一味拒绝不是一个好办法,我注意到,Libra已出现,央妈马上表态说,已经加班加点一年,马上要推出数字货币,这就是Libra在现实层面对数字货币的一个很好的促进。

邦德:国内的监管现状是什么样的?近几年有没有可能国家放开这个领域,给这些交易所颁发牌照?

蔡凯龙:数年内,国内将交易所合规化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大家可以想想,国家对金融的监管是稳健的,怎么会对数字货币放开呢?

数字货币交易所一定是由国家牵头来做这个事情,放开来让民间去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这些出海的交易所应该也不会回来了,因为他们在海外反而更自由。当然这些交易所在海外也是要遵守各个国家的规定的,比如美国的监管就很严厉,任何有美国客户的交易所都是美国监管部门的重点关照对象。

邦德:那我们其实都知道,真正对数字货币交易影响最大的就集中在这么几个国家,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最多再加个俄罗斯。如果这些国家监管趋严,交易所要怎么做才能说不用在逃避监管的情况下继续经营?

蔡凯龙:我认为符合监管办法的目前就两种方式。

一种是按照监管的方式去做,这种方式当然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本地化也很困难。

另一种就是用技术的手段来代替,比如把交易所去中心化。监管说不能操纵市场,那么一个都已经去中心化的交易所要怎么操纵市场呢?再者从资管角度来看,资金存管的方式都去中心化了,那么资管的安全也就跟交易所没有关系了。而且,在交易对上去中心化,交易所就没有法币的交易,都是币币交易,也是符合监管的。

从多个维度来说,去中心化就是符合监管的方式。我们看现在各个大交易所都在推去中心化交易所,因为这是一个唯一的出路,如果让他们现在按照监管的规则去实行,是非常困难的。

中本聪当时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概念,希望能够让监管没办法去监管货币的发行、支付,让我们回归到数字货币的初心,那么这就是一种办法,用技术的手段来保证。

邦德:现在国内这几家出海的交易所对国内监管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

蔡凯龙:我觉得出海交易所还是希望监管能把他们纳入正规军的,但是监管现在还没有这样表态。所以交易所就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就像北京对数字货币管的比较严,就不让他们在北京注册,他们就搬到海南。

海南就比较开放,而且海南政府希望招商引资,能够增加当地的税收。海南作为一个特区,拥有更开放的心态,但是话说回来,海南允许数字货币企业注册在当地,交易所也只是以技术公司的名义,比如说技术公司和研究院这一类公司注册落地。

邦德:我们聊完了国内的,想再了解了解美国那边的情况。蔡老师作为一个在美国呆了很多年的人,结识很多美国的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的负责人。

我们在国内看新闻,总觉得美国的监管机构喜欢“搞事情”,而且因为时差问题,就弄得国内的炒币群体心神不宁,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还不了解国内的司法的结构,就已经熟知了美国的各个金融管辖机构和政策,有点好笑。所以我们就想问问,美国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看待数字货币?

蔡凯龙:我觉得你们要这么看,为什么我们在道路上遵纪守法?因为有一个警察在维持秩序,否则大家很快就都闯红灯了对吧?闯红灯的人不抓,那大家就都不遵守纪律都闯红灯了。所以美国的做法立场就是,他就是个警察,而且是世界警察,谁违法他就是要抓,而且不是针对某个行业。所以我觉得美国的一些做法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因为数字货币未来会走向千家万户,这里面需要有个规范、需要有个监管者。

如果这些闯红灯的人乱闯也没有人拦,那么未来就没有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敢进到这个行业里来,传统投资人、老百姓也不敢进来,SEC也不会开放ETF。比如说如果一些数字货币企业注册在美国,一直很合规地运营,那么美国的那些家族基金有几十亿就敢投。

如果交易所不断违法违规,天天躲在海外,大众都不知道这些交易所注册在哪里,谁敢真金白银的放在这种不合规的交易所呢?

邦德:作为金融科技投资人,您可否预判一下,大约什么周期之后,大家算是“大部分人开始了解比特币”?需要三年?五年?需要经历一个什么过程?Libra对这个过程会有什么样的贡献?

蔡凯龙:回顾历史,看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波起来的是比特币,它使得数字货币从0到1,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代是以太坊,因为可以发币,实现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众化链上融资,造成了万币齐发,使得数字货币的持有人数和市值都增加了一个量级;

第三波,则将由稳定币来带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事物从小众到大众,需要跨越20%人口这个临界点的话,持币人数需要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长到14亿人,或者在主要国家需要达到20%人群,Libra这样一个稳定币如果成功,会对这个进程有很大的推动力。

像Facebook、高盛、纽交所母公司洲际这样的大机构进来,将产品和运营做好,会成为下一波数字货币市值指数级增长的推动力。但这的确需要时间,比如Libra,目前是只打了雷还没下雨。

未来的另一个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大家都在期待的,屡败屡战的比特币ETF,它的影响绝不亚于Libra——它每年都会成为热点,之所以每年都炒作每年大家都关注,是因为只要美国批准了比特币ETF,那么所有的传统证券投资者都可以购买比特币ETF,进入数字货币的门槛将大大降低,资金量则成倍增加。

邦德:Libra作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发行数字货币时都遭遇了很大的阻碍,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美国立法对LIbra到底是什么态度?

蔡凯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好像有两派对于Libra的争吵很激烈,其实这是他们工作的特色。对于新事物,他们在意识上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其进行不断质疑,互相辩驳。但问题的关键实际上要看美联储的态度,美联储才是决定Libra生死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川普好像对Libra很不屑,专门发Twitter排挤Libra,但实际上你可以把他这个行为当作儿戏和个人态度,因为经常看川普twitter的人都清楚他的行事风格。

美国是否接受Libra最终要看美联储,其实Libra在此之前已经花了几个月时间将美联储打通,现在面临的只有国会和民众的压力,尤其针对Faceebook的隐私性问题,所以Facebook目前的反应有些收缩,强调自己保持中立。

其实Facebook本来可以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一点,如果按照传统金融行业的习惯,一定是悄悄地把这件事情往前推动,等做到一个不可逆的状态时再大力推行出来。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习惯性倾向于搭完框架就开始做大规模的宣传,很高调的做事情。这种做事方法其实就有点树大招风了。

邦德:以您对美国监管和目前形势的判断,Libra有没有可能夭折或者无限期延迟?

蔡凯龙:Libra还是有希望明年出来的。大家被它负面太多的假象影响了。比如facebook的隐私问题,比如50亿罚款,但是Facebook强调过,它在Libra项目中仅仅是一个参与者,投票权与其他合作方一样。

更重要的是Libra已经被Facebook被切割开,事实上,两个绑在一起反而不是好事。

前面Libra已经借助facebook得到了足够的关注,现在反而Facebook成为了Libra的拖累,所以切割开会有助于Libra尽快推出。

至于合作伙伴,完全不必担心,虽然有一家要退出,但后面有非常多的公司排队要加入。如果它放开,愿意让中国公司加入,那愿意加入的公司将会踏破门槛。

邦德:我们了解到,您自从数字货币交易所离开后,就投身进入了金融科技领域,能跟我们说说您是如何做这个选择的吗?为什么没有继续呆在数字货币这个领域内呢?

蔡凯龙:其实严格来说,数字货币也算是金融科技的一部分。第一个,金融科技没有这么敏感,而数字货币是比较敏感的行业。第二个是,金融科技还有很长的生命力,这让我们还有很多的空间去施展拳脚。第三个是,数字货币还太年轻了,现在数字货币虽然从比特币诞生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但依然是处于婴儿期。

你看现在全球真正触碰到数字货币的人数最多就6000万人,在路上随便询问一个人,问他支付宝他肯定知道,但问他比特币就不一定清楚。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定要从事可以让你弯道超车的行业。

为什么呢?因为从传统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货币,周期一个比一个快,你在一个更快的周期里能学习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自然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传统金融周期是十年为一个周期,亚洲金融风暴到金融危机是十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也差不多十年了;再看金融科技,是以年为一个周期,从13年到现在,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个行业重大事件,然后到今年进入到了谷底。

再看看数字货币,周期就更短了,是以月为周期,比特币三个月就能从3000美金上涨到1万美金,这让传统金融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所以从人生的角度,对年轻人来说,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寿命长度,但是如果我们去从事周期更快的行业,就代表我们实际上活得更久了。有一句话说“做时间的朋友”,从事节奏快的行业,等于你比普通人多交了几个时间的朋友。

邦德:感谢蔡老师接受采访,我们受益匪浅。祝您在金融科技领域一展宏图,实现抱负!再次感谢!

人物介绍:蔡凯龙

金融科技和财经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海外华人金融科技协会主席。曾任火币集团首席战略官,联想控股旗下P2P翼龙贷副总裁,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德意志银行战略科技部副总裁,担任美国休斯顿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助理教授。注册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经济和计算机双硕士。厦门大学金融博士生。《FT》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新浪财经》,《财新》和《腾讯财经》等知名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著有《经济学家眼中的数字货币》中英系列全集;编辑出版《智慧众筹:互联网金融早餐会》一书;《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数字货币和智能合约技术》中文版译者。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7:5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