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证券时报:货币的未来是中心化的记账货币_DAI

数字货币引起了关于货币本质的再思考,而这一思考却让笔者认识到,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很可能与目前的电子币相反,即某种类似于“记账货币”的机制将会盛行。这是指,在即时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需要在银行中保有账户,随时随地利用通讯手段进行任何大小金额的转账和支付,而不必实际地持有货币在手。这一机制实际上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合乎逻辑地进行推测,未来很可能它将会盛行于全球。所以,目前方兴未艾的电子币其实很可能已经误入歧途,由于它错误地以促进人们将货币持有在手为目标,笔者认为它终将衰败。

“记账货币”是一种虽不常用、但却真实存在的货币类型。例如,在两国贸易中,如果双方都缺乏国际通用的外汇储备,那么可以约定,双方的贸易可以仅仅使用这种外汇币种进行计价和记账,而不必实际支付这种外汇。于是,当具体贸易行为发生时,相关国家只需要分别调整它们各自账户中的相应科目,就算完成了结算。即使未来某一天双方要结清账户,由于进出口的金额可以相互抵消,则实际需要交付的外汇金额也将大为减少。

声音 | 江苏省委宣传部长:面对区块链等技术革新浪潮 要让先进技术成为发展“驱动器”: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表示,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面对扑面而来的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浪潮,要让先进技术真正成为发展动能转换的“驱动器”、社会治理创新的“催化剂”。[2019/9/3]

上述货币机制如今虽然很少使用,但在货币理论中,“记账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型态,可以用来通过与其他形态货币的比较,从而阐明货币的性质。它尤其凸现了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一种计价单位,而不是某种必须由当事人持有在手的东西。货币需要持有在手的性质是由它的基本功能衍生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货币在传统上常常需要持有在手呢?原因显然主要在于通讯方面。在传统社会中,银行虽然可以担当人们所拥有的货币财富的记账中心,但人们与这个中心的通讯是困难的、缓慢的、低效的,而且缺乏可信度,这不仅导致了现金交易额较大,而且导致了“支票”之类的衍生支付工具得以发展。如今,便利的、及时的、可信的通讯手段终于具备了,于是人们的手持现金额大为减少,现金交易额大为减少,而支票也就几乎绝迹了。这些实际证据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持有在手”并不是货币必需的性质,这一性质主要源自于通讯能力的匮乏。

金色晨讯 | 比特币市值占比突破70% 新浪微博发布去中心化“水滴”数字资产:1.比特币市值占比突破70%,达到70.1%,创2017年3月20日以来新高。

2.LTC网络活跃地址数创2017年10月以来新低。

3.汇丰完成首笔通过人民币处理的区块链信用证交易。

4.Tether向以太坊网络新增发1000万枚USDT,ERC20 USDT总发行量已达15.6枚。

5.新浪微博发布社交APP“绿洲”,可基于去中心化模式生成存储数字资产“水滴”。

6.Kakao或会在中国交易所上线其加密货币Klay。

7.澳本聪要求诉讼延期14天,并对法官裁定其移交近50万枚比特币的判决提出质疑。

8.中化集团和中石油等公司组成财团,搭建石油贸易区块链平台。

9.BCH网络遭遇大量交易或为中国区压力测试 BTC.com挖出最大区块达11.4MB。

10.获得泰国财政部批准的加密货币交易所BX.in.th宣布停止交易服务。[2019/9/3]

由此看来,把发达的信息技术用于满足将货币持有在手的要求,这是南辕北辙的。通讯手段进步了,自然应该用来加强使用者与账户之间的通讯,以便划拨资金,怎么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把账户中的资金变成“电子实物”、进而“提取”出来并分散地派发出去呢?这些电子实物分散在社会上,反而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支持电子币的运行,其底层使用的区块链技术比较复杂,占用的存储空间大,通讯流量要求高,运行缓慢,而且能源消耗量惊人。可以推测,这种系统倘若大规模地投入实际使用,发生网络堵塞和故障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远不如现行的体系简单、稳定、可靠。

动态 | 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将推动媒体传播大数据在区块链等领域的新技术等发展: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日前正式宣布成立,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益东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研究院将通过搭建学术平台、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模式推动媒体传播大数据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媒体融合、区块链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最终形成大数据——深度学习——分析模型——场景应用的良性发展。[2019/6/30]

私人发行的电子货币不可行,因为如果它是可行的,并且获得了监管机关批准的话,那么下一步势必掀起电子币发行的狂潮。可以设想,任何略具规模和资信的企业,都将会尝试发行电子币,结果就是金融体系的混乱。监管机关必定会认识到这个危险。把电子币定性为一种新型证券的思路实际上反映了货币当局拒绝承认其为一种货币。而作为一种证券来说,电子币眼下的热络让人想到的是世纪之交的“.com”投机热潮,它反映了投机者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对象的一种迷信。

声音 | 新浪博客余丰慧: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处在空白阶段:据共享财经消息,新浪博客余丰慧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基本被阉割逐出市场后,本来以为金融科技会在默默无闻、低调中埋头发展,而近日发生了讨伐金融科技的怪象。余丰慧表示,金融科技带来的超额利润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不能扣上监管套利的帽子。金融科技的创新本质上讲监管没有跟上,没有与时俱进,监管处在空白阶段。没有监管,就谈不上监管套利。你不认识金融科技,就不能一律诟病抹黑。[2018/11/21]

假如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必定可以避免私人发行所带来的诸多缺陷,然而,这种转换所具有的好处在哪里呢?它的支持者们目前所列举的好处是不足够的。依笔者之见,如此重大的变化,倘若没有明显的、巨大的利益,绝不应该贸然推行。我们应该理解电子币在那些移动支付不发达的国家受到重视的真实原因,因为电子币在那里显然被寄望用于移动支付,以便随时随地便捷地进行转账。

货币体系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算法”。货币,无论其具体物理形态为何,都是执行这种算法的一种“算具”,其功能主要是为分散的经济计算提供现场的可信性。金银需要付出大量的资本与劳动才能开采出来,这种机制导致金银天然地、自动地附带着一种信用。纸币的印刷术加上法律保障,也提供了一种可信度。按说,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也提供了一种可信度,但它的数量不易增加,且维持成本过于高昂。用来替代比特币的新币种,虽然部分地弥补了比特币的缺点,但却需要依赖于网下的信用与支持机制,这就导致其与现行的信用货币相去不远了。

与以上诸种方法相比,现场的即时通讯能够为商品交易提供的东西已经远超可信性了。货币只不过是证明持有人具有一定财力的凭证而已,而在移动支付方式下,付款方不仅实时地将这种凭证交与了收款人,从而完成了支付,而且已经帮助收款人将所交付的款项实时地存入了银行账户,开始生息了。在移动支付方式下,普通当事人、从而银行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都不必实际地持有和保存货币,仅仅依靠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实时通讯来运转货币。这种机制使得货币真正地成为“记账货币”,其所带来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至少是巨大的和历史性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46ms0-3:9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