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项目分析的有效度与复杂度关系 以Cover举例_DOT

第一部分

首先想明白一件事儿,咱们来到这个市场的目的。

有朋友可能会说,当然是赚钱。好了,如果是为了赚钱,赚钱之外的事儿就放到一边,不要旁生枝节影响思维。

说一下两条关于投资的基本方法论:

第一、复杂的模型并不能推导出准确的结果。

模型的复杂程度和正确程度并不是正比例递增关系。

手绘一张,基本上就是这个关系。刚开始随着复杂性上升,有效度也会上升,然后维度越来越多,单点研究越来越深,达到瓶颈,然后复杂度继续提升,有效度反而会下降。

声明:这里只是我的经验总结,并不是高深的理论,复杂也只是在普通人看来的复杂,请不要用数学家詹姆斯·西蒙斯所创立和领导的文艺复兴公司模型如何精妙复杂、收益如何高来反驳本文这一论点,因为你我离人家还有一光年的差距,他的方法不适用于普通人。

第二、模型要足够简洁,并且有一定的概率是有效的。。

如果不够简洁,如何能高效地决策呢?针对币圈小项目,等咱们研究完,项目热度都过去了。还如何投机赚钱?所以“唯快不破”。这是权衡利弊之后的行为决策。

DeFi领域的小币种研究维度很多,实际投资的时候,为了快速把握几个或者几十个项目,没有那么多时间各个维度全部看一遍。说是各个维度,也有很多维度无法把握,例如,我也不具备研究代码漏洞的技术能力——如果你有个技术团队,加上几个研究员分工协作或许会好一些。当然,即使有了团队,模型复杂度上来了,也请回归第一条复杂度和有效度的理论。

研究白皮书,了解经济模型当然是初步要做的,但很重要的是对市场的感觉,对于长期炒股或者炒币的同学来说,这个也叫作“盘感”。其实,项目研究也有盘感。

——————————————

第二部分

说一下我投资cover的经历:

我在0.64ETH的时候投资Cover,涨50%后,取回本金;Cover继续涨,然后迫使我关注更多的信息,在1.5ETH的时候加仓不少,然后在1.9-2.2ETH价格之间分批次抛出。

以上就是整个过程。为什么会是一开始投入筹码不够多?为什么要赚了50%就取回本金?为什么在1.5ETH的时候又加大仓位呢?

最开始是因为这是AndreCronje相关的项目,所以小仓位试水。取回本金后,看到社区又大又活跃,然后写出了一个估值模型,然后根据模型进行投资。

社区大有个基本标准,早期项目的twitter关注人数需要超过7000人,这是经验。

coverprotocol达到7000人了,而我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并不早,cover价格已经0.64ETH了,然后投了一些ETH,就没动它。

因为我大仓位都在BTC和ETH上,这种属于VC行为,刚开始研究没有太深,AC最近大热门,加上推特人数可以,保险领域的NXM又不符合我的标准,投一些呗,无所谓。当时,我还告诉朋友们,如果有NXM仓位的,移仓一半到Cover上,NXM不行的。

取回本金后,涨势喜人,我就手动做了估值模型。

备注:现在很多数学家喜欢用纸笔计算,计算机作为辅助,回归文首,我是来赚钱盈利的,不是来做一个模型复杂精细,给你来个matlab三维经济模型,让大家觉得好厉害好厉害,最后亏损。

字不好看,见谅。

以上图片内容就是我投资的思维过程。估值是不可能直接估值的,只能间接估值,去对比现在的市值和NXM的市值,做一个相对靠谱的估值。

2000美金或者3.3ETH的推演也不过是理论值,再次告诫各位朋友:不要写个模型就好像发现了一个宝一样,我看此模型如同看一个要让我栽跟头的坑,自己写上“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况”。

翻一倍是有点可能的,涨50%也是更可能的,涨25%的时候开始减仓,也就是Cover到1.9ETH就开始减仓。到了2.2ETH已经基本清仓,后面的涨跌与我关系不大,那是风险把控不了的钱了。

第三部分

以上关于Cover的分析,估计传统分析师会大跌眼镜,不过我不是很在意,因为分割线之上的部分才是本文的关键,举的例子只是最近亲身经历的过程,经验并不可靠,这不过是一场概率游戏,概率游戏最重要的是仓位控制。仓位控制的底层逻辑是“以己之不败待敌之可胜”。

我时常告诫自己:

第一、投任何钱,先问自己能承受多大的亏损,不问项目能赚多少,先问自己能亏多少;

第二、亏钱靠实力,赚钱靠运气,在实力不允许的时候就会赚钱。

为什么这么谨慎呢?这么悲观呢?

成熟的投资者眼里没有谨慎与大胆,没有悲观与乐观,只有理性。

提示:本文重点是分割线以上的内容。关于Coverprotocol的分析并未详述,望博君一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4:78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