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兴起的关键因素有几点:1是交易赛道的被验证,2是pos共识延伸发展的staking模式,3则是区块链技术在交易层面应用的成熟。基于这些因素,如果把区块链行业发展和区块链行业中金融方向的发展对比来看,DeFi行业如何发展还会存在很大的可论证性。”
谈起区块链技术的属性,行业人一定会说金融和科技。区块链行业中存在的网络内生币、加密币等都是区块链金融属性的直接体现。而提到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又认定属于新时代的科技技术,由此业内人士和权威人士对区块链发展的解读就因此有了质的区别。是金融至上还是应用为王?
让区块链技术进入大家视野的是比特币,而让众多创业者发现区块链的也是区块链在二级市场的加密货币发行模式,早期的基金大规模布局区块链投资,也看中了区块链项目将原互联网项目的资本运作周期极度压缩,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资本的快速变现,进而市场中资本疯狂涌入,投机心态一时间形成行业泡沫。
泡沫是一定会被吹散的,2018年一年,行业中唯一形成产业规模的就是交易所,交易所正是把握得了加密货币交易的核心场景才得到发展,交易所所代表的二级市场是金融乃至商业闭环中重要的一环。虽然可以说交易所的团队都压中了创业方向。但对于行业来说,这一部分的角色似乎出现且发展的时间有待分析,历来金融给了商业两面性,一旦金融泡沫破灭,对社会和行业都会留有隐疾。
2019年,交易所依旧兴盛,交易所巨头已经形成,但对区块链项目的创新上,大多项目都是趋于向DeFi的,DeFi(分布式金融)一直被冠以行业未来模式的。DeFi兴起的关键因素有几点:1是交易赛道的被验证,2是pos共识延伸发展的staking模式,3则是区块链技术在交易层面应用的成熟。基于这些因素,如果把区块链行业发展和区块链行业中金融方向的发展对比来看,DeFi行业如何发展还会存在很大的可论证性。
DeFi的核心是金融,从普通情境中看,金融是关于资金的全部业务。金融的基础是银行业,具体业务包含存款、贷款以及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也是银行业的生存必须,银行业的底层是货币体系。而在银行业上层的社会金融,是关于一级市场、企业现金和二级市场之间的闭环。
目前的DeFi可能也仅仅是在存款和借贷上的尝试,基本是在去中心化结构上实现部分银行业务。这一动作的主因是,在除了二级市场交易中收取手续费的核心金融收费模式外,其他的收益方式中,金融业主要的还是服务费收益,最大的部分就是贷款和金融中间业务。而对于有自有网络内生币的系统,利用贷款其实是调控生态内流动性的主要方式。
在金融体系中,贷款其实是促进金融流动,以及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有了贷款的推动,行业和产业甚至于某些具体商业才能大规模发展,而这些“钱”,会通过其他渠道流会银行。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DeFi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是起点还是终点。弄明白这一件事的同时,也会发现区块链行业的结构中缺少什么?
DeFi是金融的升级,那金融对于普通行业来说,是起点还是终点。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一个经济系统中,“钱”的流向。
国家发行纸币后,“钱”都在银行,然后通过劳动分配也就是工作机会流动到个人,然后个人消费,消费则产生了商业,商业中逐渐形成了规模,所有的收入“钱”被存储在银行中,银行吸储,然后放贷,还提供金融服务。当商业环境发展到一定规模,个人和企业拥有巨额收入之后,就又形成了社会资本的基础条件,就会看到我们今天的一级市场创投、商业变现、二级市场退出的闭环。在发展到二级市场的阶段,除了日常的股票外,二级市场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一些业务形式来增加“钱”的流动性。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是帮助企业融资的方式,也就是为企业“加血”“续命”,同时这也是二级市场以及金融供应链末端上的盈利方式。
在整个大结构中,影响一个行业的,主要是如今的社会资本流动闭环,也就是一级市场、商业变现、二级市场。
但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很是惊奇。
2018年的区块链风口着实是因为有了退出途径的因素。当ICO疯潮横行的时候,交易所数量激增,各种项目发币上所,拉盘收割一波波投资者,这时资本也热,把5-10年的退出周期放在几个月内,资本疯狂了。
交易所最先成长为巨头,但很快,交易所把用户割怕了,ieo等这些模式的混沌开始了ico的延续。最后,当行业人认识到了只做交易层面不行,已经把用户吓跑了,DeFi成为了行业方向。
从业者开始期待,基于DeFi,可以把这个已经跑通的金融模式跑起来,DeFi是基于去中心化账户的,类似比特币地址,在去中心化账户上做出一个把币币交易、存币、贷款、理财、支付等的全面业务。
但这一类业务对于区块链来说,是发展过程前期还是末期所实现的呢?
先从技术上说说这些业务,DeFi的业务分为几大类。存款是在“钱”包,贷款需要有预言机和经济系统,DEX主要是链上交易,理财在于staking和量化,支付在于扩容。
所以做出一个DeFi的全面业务,其实对于漫长的公链技术攻坚或者行业技术攻坚,是简单易于实现的。“钱”包功能已经很成熟,贷款等也有较多尝试的项目,DEX使用目前一秒一个块的链基本满足需求,staking重在经济机制设计,圈内有几大著名项目皆有尝试。支付扩容上layer2已经鲜有成效。
这些技术似乎都是在区块链泡沫期至今,发展有效并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似乎代表着DeFi可以成为引领区块链浪潮兴起的开始,至少是最先发展的领域。例如普通用户的日常支付,理财投资方向的交易所、staking,还有更具体需求的贷款等。
但时运不齐,似乎从另一个业务形态发展上来看,DeFi对于区块链来说,是滞后的甚至是末端形态。
我们回到现金社会经济的金融业务。
在互联网社会阶段,互联网金融是近些年创业潮和消费潮带领起来的重要领域之一,例如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都已经发展成独角兽。
而在这些金融业务发展的第一件事,其实是存款,也就是代表了用户量。用户量形成后,下一步是业务场景,然后是技术支撑,最后是彻底形成趋势。
这个流程在银行业务中同样如此,不过“钱”的流通有纸币现金的载体,在互联网及区块链金融中,全部都是数字化的。
2014年,微信和支付宝分别大力推行支付,此时微信和支付宝的基础用户已经非常巨大,但为了教育用户进行相应场景,支付补贴和春节红包支付大战开始为双方带入用户,2016年一整年,微信和支付宝都在不断的给商家及二维码支付进行补贴。
而当支付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后,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等贷款业务开始切入各类支付场景。微信也有微粒贷等。目前,微信和支付宝的工具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支付渠道,而通过手续费以及贷款等收入,在巨额的交易额下为企业赢得了现金流和储备金。
金色财经独家消息 恒生电子Homs团队官方回应:恒生电子以及相关控股子公司并未从事区块链、数字货币相关业务:金色财经独家 21日有消息称原恒生电子homs系统主力团队将发力区块链行业,主做数字货币交易所配资。针对该消息金色财经采访了恒生电子团队,恒生电子官方称:发该条消息的团队属于离职员工,已经和恒生电子没有任何关系,相关事宜已交于法务处理,恒生电子以及相关控股子公司并未从事区块链、数字货币相关业务。[2017/12/23]
在这个发展模型中,形成数字金融的趋势,其实是互联网行业发展后期的事情了。在支付行业以及以支付和存款为入口延伸的金融服务发展成熟前,是各行业的业务量爆发。
例如我们日常所需的打车出行、旅行、酒店、票务、电商、外卖、团购、视频等,如今每一个平台几乎都可以用微信账户或支付宝账户来登录,亦或者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来支付。只要经过微信或支付宝,就意味着在这一账户内,发生了相应需求的金融业务。
当这个账户变成去中心化的,这就是DeFi,未来的DeFi。
但我们能看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DeFi的业务基础是用户量和需求频次。也就是一个金融需求背后,是要在巨大用户群中转化,或者刺激用户形成行为,而需求频次会代表行业规模,一个在一年内只贡献几次使用行为的用户,难以形成平台收入。这两个必须点,都是区块链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用户量少,在2017年至今,区块链未正其言,混沌之势一直影响着。外界用户难入场,更难有投资资金入场。更要命的是,两年来,区块链的应用能够给予C端用户直观感受的太少,区块链应用于互联网应用相比,只差之而不及,区块链应用隐没在互联网巨头的强势之下。
没有用户,没有场景需求,也没有市场教育,从哪里能做出区块链的现金流。这个行业在DeFi这条路上的核心特性不能满足,难以实现。
难道区块链只能走技术变现,然后上市退出的模式吗?
2011年到2015年间,在AI的浪潮下,图像识别公司发展出在行业中的头部企业,例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随后再经历了2017年的巨大风口帮助,几家图像识别都在巨额融资下成为了独角兽。
而这些人工智能企业,将自身业务发展成为了ToG以及ToB,将社会的公检法基础设施进行了迭代,以及为大型企业以及学校等都推行了技术服务,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最终,当人们认识到这些公司的时候,是在二级市场的招股书中。他们都不是通过C端业务盈利的,但都形成现金流模式,然后盈利。但这样的模式最大的障碍是业务天花板,最大的营收,是C端的模式。
在DeFi的业务中,交易所也会是其中重要一环,其中还包含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等模式。相比与传统的企业和二级市场来说,区块链企业可以向二级市场发展,亦或者通过合规交易所的变现来让投资者们退出,完成循环。
在这个流动闭环中,DeFi就是区块链的末端甚至终点。相比与DeFi是起点,DeFi作为终点的模型,是在其他行业验证的,DeFi的起点,在2018年风潮之时似乎成立,但以目前的周期来看,DeFi现在也只是未成熟的工具罢了,远远未成定局,用户和需求,都还是区块链+各行业融合而塑造的,仅仅用DeFi不足以激发区块链的中心化账户深入用户生活,这必然是应用的结果,例如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行。
无论如何,DeFi是区块链必须的,也是给区块链行业带来杠杆效应的重要领域,这一特性也会是传统领域向区块链转化的助力,只需给予行业更多的时间。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