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数字货币概念股全线飘红,32只个股中16只涨停,板块整体涨幅更是高达7.21%。截至当日收盘时,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数字货币指数为945.33点,涨幅达7.21%。具体来看,32只数字货币概念股中,奥马电器、美盛文化、海联金汇等16只涨停,其余个股也全线飘红。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数字货币的涨停潮与上个工作日央行数字货币利好消息密切相关。4月3日,央行2020年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要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系统推进现金发行和回笼体系改革,加快推进钞票处理业务、发行库守卫和发行基金押运转型。
央行为何屡次表态推进数字货币建设?华泰证券在研报中分析道,主要处于三点原因:一是Libra的推出或将威胁我国法定货币地位,央行铸币税被侵蚀;二是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0,首先节省一定印制、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其次有利于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目前,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较为复杂,较多的中间环节导致支付效率有一定提升空间,尤其是跨境支付场景,DECP或以跨境支付为切入点,一方面利用数字货币技术缩短清结算流程,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另一方面打击利用私人加密货币进行的跨境支付行为,完善监管。
北美矿企Hut 8 Mining在9月共挖出264枚比特币:10月4日消息,北美加密货币矿企Hut 8 Mining Corp.发布9月挖矿更新报告,共挖出264枚比特币,平均每天挖出9.11枚比特币。9月自挖比特币100%已存入托管,截至2021年9月30日储备的比特币总余额为4724枚;接收并安装600台服务器,其中包含2400块NVIDIA加密货币挖矿处理器(CMP)GPU,每日收入为7.10 ETH,相当于0.5 BTC/天,每天总收入为25000加元。到目前为止,Hut 8已经从CMP部署中赚取26.5万加元。(PRNewswire)[2021/10/4 17:23:43]
央行数字货币进展如何?
今年1月10日,央行发布“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一文,梳理央行2019年在金融科技规划与监管、金融标准化工资、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央行表示,有序推进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试验工作。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同时,扎实开展数字货币研究,跟踪研究数字货币国际前沿信息。
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落地。华泰证券表示,目前由央行牵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大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率先在深圳、苏州落地。
此次央行继续表示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数字货币相关应用落地有望提速。国海证券在研报中表示,结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2019年11月28日的发言,数字货币目前的工作是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已经经过长期研究与论证,基础工作已经完成,疫情后央行数字货币落地应用或将加速。华泰证券则表示,由于现金流通增大了传染风险,疫情有望进一步促使交易线上化,央行数字货币标准出台有望超预期。
国海证券认为,央行推进数字货币的决心是坚决的,建议关注数字货币给金融科技领域带来的投资机会。“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数字货币将给银行带来三套新增系统,包括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产生发行、权属登记)、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运营执行)、以及认证系统(各主体之间交互认证),此外包括银行核心系统、数据库、ATM机在内的银行软硬件面临改造,个人手机等终端和POS机也存在替换需求,利好银行IT厂商和银行机具生产商。”
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存争议
法定数字货币(DC/EP)是由人民银行发行,并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的,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的,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和硬币等价的,并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可控匿名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工具体系。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主打M0替代,具备无限法偿性,结构上采用央行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体系,支持离线支付、可控匿名。
不过,在技术选型上,对DC/EP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一直存有争议,一种典型的观点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中央银行的集中管理存在冲突,因此不建议央行数字货币采用该技术。不过就目前而言,央行似乎有意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央行数字货币。
国海证券认为,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文章《区块链与央行数字货币》中指出:只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区块链将分布式运营有效整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对DC/EP的中心化管控。2020年3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DC/EP采用成熟稳健技术并兼顾创新,综合了传统集中式架构与区块链技术优势,借鉴区块链技术核心内涵与优势,并回避其短板。“表明央行有意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央行数字货币中。”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