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8日报道 拉美社近日报道称,中国正在对加密货币的“挖矿”进行打击,同时推进其独一无二的数字货币计划的实施。
报道称,2021年,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比特币挖矿与交易明确提出打击要求,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针对比特币的打击力度变得更大。
此后,中国当局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正式列为淘汰类产业,禁止各类相关项目,禁止金融机构、公司和投资者在任何类型的交易中使用这种支付方式。
外媒:Robinhood正在寻求与Uniswap整合:在上周在巴黎举行的以以太坊为重点的会议上,Uniswap Labs增长负责人Ashleigh Schap表示,Robinhood已经与支持该协议的开发工作室进行了会谈。两方一直在讨论一种使用Uniswap自动结算交易的方法。对此,Uniswap Labs首席运营官Mary-Catherine Lader表示,这两个实体已进行了“探索性对话”,但随后却否认了这一说法。根据Lader发送的另一条消息,她称“Uniswap目前与Robinhood没有关系”。一位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Uniswap Labs和Robinhood已经就探索Uniswap进行了高层会谈,以与中心化做市商一起在平台上提供流动性。一位做市商消息人士却表示,鉴于对合规性的严格要求和新做市公司的加入,如果Robinhood最终整合Uniswap,那将是令人惊讶的。对此,Robinhood拒绝置评。(TheBlock)[2021/7/29 1:22:02]
报道认为,对中国而言,非法开采加密货币除了挑战传统货币体系外,还阻碍了其实现可持续经济的目标,因为完成“挖矿”程序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昂贵的能源代价。
外媒:虽存在欺诈行为,澳大利亚监管机构仍热衷于支持加密行业: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表示,希望支持加密行业,并指出与监管创新技术相关的挑战。4月22日,ASIC委员Cathie Armour在澳大利亚区块链周的小组讨论中表示,监管机构的目标是努力“保持,促进和改善(澳大利亚的)金融体系和在其中运作的公司的表现”,同时也确保“所有投资者和消费者有信心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尽管监管机构希望与加密资产行业合作,但Armour强调了ASIC收到的大量关于加密的投诉。Armour敦促行业参与者提醒监管机构注意“不良行为或欺诈活动”,并指出ASIC“将采取行动打击该行业的不良行为”。(Cointelegraph)[2021/4/22 20:46:39]
国际注册机构一度将中国置于该行业的中心,拥有超过75%的全球业务。由于比特币是使用多台计算机铸造的,因此需要大量能源,其中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
外媒:美国《新闻周刊》正面报道比特币表明公众观念的范式转变:Cointelegraph发文称,美国最大的每周新闻杂志之一《新闻周刊》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比特币进行了积极评价,探讨了比特币是否可以成为新的黄金标准。该文章使用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最新模型分析了数字黄金的说法,该模型显示比特币的潜在价格为14.6万美元。虽然文章没有为加密爱好者提供任何新的信息,但这证明了围绕加密货币的主流叙述已经发生改变。[2021/1/7 16:36:31]
根据“数字经济学家”的计算,虚拟货币“挖矿”占全球年用电量的0.3%,其支出与整个芬兰用电支出相似,年碳足迹与瑞士相当。
特别是在中国,根据清华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的预测研究,在没有任何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中国比特币区块链的年能耗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296.59太瓦时,产生1.305亿公吨碳排放。
报道认为,这样的结论迫使中国政府对该行业采取行动,并从内蒙古开始,要求取消与这一利润丰厚的业务相关的所有设施。
观察人士表示,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这一新行业的监管,监控比特币矿场非法迁移到该国其他地区的情况,并遏制多年来随着其他行业扩张而盛行的“现在污染,以后修复”的心态。
中国在清理其国际加密货币的金融业务的同时,正在将其数字货币的电子支付,简单地说即数字人民币付诸实践,引发世界关注。数字人民币的实施或将影响以美元为主的全球经济。
数字人民币由中国央行支持,与实物货币具有相同的价值,并通过那些允许结算日常账户和进行内部银行转账的应用程序使用。
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项目源于面对印钞和硬币的高成本以及假钞和等犯罪行为持续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将现金数字化的迫切需求。
自2019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不同的特大城市、交通工具和消费领域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其中最大的飞跃是在今年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景中进行应用。
业内人士将数字人民币项目视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两个私人数字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微信的竞争对手。
未来如果将数字人民币应用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商业兑换,预计将整合仍然缺乏银行账户的人群,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数字人民币的推进甚至刺激美国致力于开发由美联储支持的数字美元。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