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稀释估值和市值,这两个指标是币圈最大的烟雾弹。很多人只看市值,觉得「市值」的重要性要大于「全稀释估值」,而我始终觉得FDV才是更重要的指标。
耐心看完这篇文章,让你不再落入早期机构投资者的陷阱!
首先,股票的FDV和币圈的FDV是完全两个概念。
股票的FDV是指公司全部发行的权益性证券,假设行权后公司的市值;Crypto的FDV是全部已发行但未流通的币。
所以,实际上大部分的Crypto的FDV,在传统股票市场可以理解为限售股,是应该计入市值的。
币圈融资,投资机构在跟项目方谈估值的时候,都会拿FDV压价格:「FDV真高,便宜点」。
等融资敲定,转向市场讲故事,这时会说:「这项目市值真低,便宜」。
下面以《割韭菜剧本》作为例子,耐心阅读!
假设2022年1月份,我设想了一个在1月启动的项目背景:嫩模币融资后估值达5,000万美元,机构投入250万美元,代币成本0.01美元,代币锁定期2年。
2022年10月份,该项目以空投(供应量1%)正式启动,市场上约有500万美元的购买需求,如果按照「市值=需求」,因此项目三月时市值达到500万美元,FDV=500万*100=5亿美元,币价为0.1美元(机构未实现收益为10倍)。
2023年1月,嫩模币已成最热标的,上架主流交易所,传闻将与上帝、如来、阎王进行战略合作。所有KOL也在宣传项目,因此市场需求增加,用户在币安购买,现在:市值(需求)增至1亿美元(20倍),FDV100亿美元,币价2美元,机构未实现收益为200倍。
市场需求仅增加了9,500万美元,但从FDV来看却暴增了100亿美元,这时无论是机构投资者、项目团队,即便我手里的代币解锁后已下跌90%,我们依然乐于抛售并获取庞大收益,然后游艇嫩模,快意生活!
这其实解释了为什么DeFi币过去一年整体都是80-95%的回调,回调远远高于大盘。我觉得熊市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因素,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DeFi项目都是过去1-2年融资的。这1-2年的时间,都属于大解锁和流动性挖矿释放,大量的FDV向MC泄洪的阶段。
同样,各路新#L1、#L2、#gamefi、#web3近期融资的、高FDV的项目,将来1~2年也会面临痛苦的流动性抛压,如果持续叠加熊市buff,很多币达到95%以上的跌幅就完全不奇怪了。
早期的如矿币$ZEC以极高FDV、高通胀开盘,到后来$ALG、$ICP、$FIL,到DeFi币$CRV、$Dydx等,无不是早期极高FDV,一路往下开始价格发现。
当然也有一些币,能逆FDV而上,但这绝对是极少数的,而且是阶段式的。
所以为什么新币一定要看FDV?因为大部分早期转为市值的FDV,是来自投资人、团队、挖矿的份额。这是高度确定性事件,这部分的转化动力,主要在一级和二级的价差。
MakerDAO发起有关调整基本费率和PAXUSD债务上限的投票:金色财经报道,据官方博客消息,Maker Foundation临时风险小组已将一系列治理投票纳入投票系统,以对基本费率和PAXUSD债务上限进行调整。其中基本费率投票的支持范围为-3.75%至4.25%,PAXUSD-A债务上限从当前值增加到1亿Dai。[2020/9/29]
当然也有一些币,能逆FDV而上,但这绝对是极少数的,而且是阶段式的。
所以为什么新币一定要看FDV?因为大部分早期转为市值的FDV,是来自投资人、团队、挖矿的份额。这是高度确定性事件,这部分的转化动力,主要在一级和二级的价差。
在这样的循环下,解锁代币实际上已与代币市价相当接近,且过程中“纸手”抛给“钻石手”,加上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利润(未来上涨趋势),代币解锁实际上进一步消除了恐慌。
但若场外市场对解锁代币没有需求,机构持有者唯一的方式就是在解锁之际抛售,而我也看跌2022年90%以上的代币解锁事件。
确定性FDV基本占流通量40~60%,如果流通量达到这个水平而维持一段时间,基本FDV和MC就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除了大家熟知的基本面以外,新币的价格其实取决于FDV和MC的动力学。
对加密货币估值挺难的,能确定的是所有高FDV的项目终将解锁,散户应正视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评估。
假设某个项目的FDV比全球某些科技巨头的估值还要高,且成立仅一两年,那么这就非常值得怀疑:谁持有这笔巨额新财富?他们买进成本是多少?他们打算让谁来做接盘侠?我希望不是你们!
公众号:Crypto马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