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深度解读 | 央行《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究竟透露出什么_imtoken钱包官方版下载1.0

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6日发表标题为《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文章,这是人行自2014年至今在工作论文中第一次提及区块链,文章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及副研究员邹传伟。首先,这篇文章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区块链的功能,在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经济学解释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主流的区块链系统采取的“Token范式”,厘清与区块链有关的共识和信任这六个基础概念,并梳理智能合约的功能;其次,根据对区块链内Token的使用情况,梳理了目前区块链的主要应用方向,并进一步讨论Token的特征、Token对区块链平台型项目的影响、区块链的治理功能以及区块链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等问题,最后总结并讨论了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文章基于“Token范式”分析了区块链的四类主要应用方向:q发挥区块链的公共共享账本功能以提高劳动分工协作效率,不直接涉及产权和风险的转移的无币区块链。q以非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代表区块链外的资产或权利,以改进这些资产或权利的登记和交易流程。q以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作为计价单位或标的资产,但依托区块链外的法律框架的经济活动。q以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作为支付工具和激励手段构建去中心化经济活动,试图用区块链建立分布式自治组织。本次工作论文中以“不涉及Token”、“设计非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设计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为分类标准,对应用方向进行范式的分类,不难看出,相比较一年前九四公告中对虚拟货币的否定式定性,央行对于数字货币性质的观点有了新的认知,并肯定了虚拟货币具有的类似货币特性:q没有负债属性,即区别于存款及存托凭证;q按同一规则发行的Token具有同质性,可拆分成任意较小单位;qToken转让无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机构支持;q持有者匿名性,即区别于记名票据;q无“双花”风险;q可由规则定义Token总量和发行速度,具有通缩调节机制。本次工作论文还指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虚拟代币缺乏内在价值支撑和主权信用担保,价格操纵,投机炒作和违规违法行为普遍,而且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却面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差别监管手段,实际上是在肯定虚拟代币价值的同时,再次对非主权信用担保发行的虚拟货币进行了否定。那么如果是具有强主权信用担保的数字货币呢?论文没有沿着这个话题继续深入地探讨,只是介绍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与难以抵抗投机性攻击的稳定加密货币有本质不同,CBDC有负债属性,是中央银行直接对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发行的电子货币,属于法定货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一定采取区块链内Token的形式。但对于国家主体来说,数字资产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货币兑换限制和支付的寡头垄断,提高交易效率并节省成本,同时数字货币的分布式总账系统理论上使任何参与者都无法伪造数字资产,减少了交易风险,这也是促使着全球各大主权国家积极推进自身法定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受表外融资较快收缩等影响,尤其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所下行,使得传统投资渠道整体显得阻塞,资金流向选择面狭窄,但区块链行业整体的融资却依旧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依据央行惯行的调控态度,当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出现背离,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加时,必然会对金融创新的整体环境进行警示,一方面对新体制的参与者进行风险提示,一方面也预示着央行有意推进区块链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因此在结尾处,作者提出了三点结论:总的来说,目前真正落地并产生社会效益的区块链项目很少,除了区块链物理性能不高以外,区块链经济功能的短板也是重要原因。应在持续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理性客观评估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是不要夸大或迷信区块链的功能。这些年的行业实践已经证明一些区块链应用方向是不可行的。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只要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便利性,就会融入金融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创新对金融体系产生过颠覆性影响,区块链也不会例外。加密货币供给没有灵活性,缺乏内在价值支撑和主权信用担保,无法有效履行货币职能,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区块链的匿名特征反而会增加金融交易中反和“了解你的客户”的实施难度。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一些国情提供了实践区块链的机会,比如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有助于缓解我国票据市场分散化的问题。二是区块链应用要立足实际情况,不要拘泥于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宗旨。比如,用科技来替代制度和信任是非常困难的,在很多场景甚至就是乌托邦。再比如,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各有适用场景,不存在优劣之分。现实中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完全的中心化场景都不多见。很多区块链项目从去中心化宗旨出发,但后期或多或少引入了中心化成分,否则就没法落地。比如,区块链外信息写入区块链内,往往需要一个可信任的中心化机构,完全的去中心化是不可能的。三是目前区块链投融资领域泡沫明显,投机炒作、市场操纵甚至违规违法等行为普遍,特别是涉及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当下伴随着数字货币市场的行情持续低迷,普通投资人、项目方、资本市场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对于区块链的态度从簇拥向冷静转变,尤其是之前一直处于观望态势的全球各国监管机构都频繁发文发声,阐述有关未来趋势,客观来说,大都聚焦在于如何监管数字货币和疏通法币与数字货币之间的政策传导机制。从各国的监管态度来看信号较为正面,毕竟监管不是“一刀切”,不是限制其发展,而是将存在资本收割绿色蔬菜的各类触及法律边缘的行为,纳入风险可控的范围内,纳入政府管辖的范围之内。毕竟当新体制要自由,旧体制并非一定要让出利益,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今的区块链就像早期的互联网,也是离经叛道的象征,也是自由的风向标,但互联网纳入监管之后,这十几年来依旧焕发出了耀眼的活力,依旧在迈着坚定的步伐改变世界。推及本次发文对区块链资本运作的明示风险和从技术角度暗示肯定的暧昧态度,也足以令整个区块链行业为之振奋。法币是国家信用的象征,数字货币若想建立有效的货币体系,也必须疏通两者之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央行来说,一旦发行数字货币,最基本传导关联就是将法定数字货币锚定M0资产总量。另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要以法币为基准,处理好同样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之间的关系,也必须界定出公开发行Token和非公开发行Token的准确界限,保证普通投资人利益的前提之下,填补在建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盘活存量资金。本次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在工作论文中提及区块链,从央行层面来讲,对数字资产和区块链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同时也较为客观地肯定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去年年初,央行组建数字货币研究所加大力度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此前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当中,也已经将“区块链”写入了要在未来五年重点发展和攻克的科技项目。在多数人眼里,中国央行依旧是一个相当保守的机构,其工作论文的风格也保持着谨慎客观的态度。但相信任何一个对欧美金融体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其实中国在创新金融的开放和宽容程度远远超过全球所有主要国家。经过这几年长久的关注和思考,央行在数字货币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意识到了加密数字资产如何被大国所用,如何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重新改造世界经济,并重构全球利益格局的工具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相信这已经成为央行层面在未来较长一个阶段内非常重视的领域。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16:34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