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2019大佬说 | 监管下的STO_PEPEGRINCH价格

文|张雪编辑|卢晓明币圈一熊再熊,很多项目披着“合规”的外衣圈钱,最后引起监管注意:“最近一种新概念叫STO被广泛宣传。我向在北京宣传、发行STO的人做一个风险提示:在北京做STO,我们将视同非法金融活动予以驱离。什么时候有关部门批准做STO,你再做。”一夜之间,媒体不再争相报道,项目方不再为STO路演。正值年末复盘之际,Odaily星球日报通过采访了几位STO领域的观察者,回顾今年STO风起之因,探讨未来发展的可能。采访内容整理:Q1.STO并非一个新概念,为何在今年9至10月份迅速走红?神州数字集团CEO孙茳涛:迅速走红的原因有三点,第一,9-10月份STO项目有突破性进展,比如美国电商巨头Overstock旗下区块链平台tZERO完成了STO,比如基于以太坊的证券型通证标准的建立等;第二,区块链领域,或者说数字资产领域低迷许久,从年初1月的高点已经持续在熊市中运行了8个月,需要新的刺激出现,STO给了市场想象空间;第三,监管层面出现密集动作,许多国家将STO纳入监管,或者持相对开放态度。美国律师蒋慧杰:严格来说,9月到10月期间的“走红”是指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美国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这个话题,美国不少典型的“SecurityToken”领域的项目发起、募集时间集中在更早时间。中国的热度,来自于多重因素:ICO模式的破灭让大家认识到投资缺乏法律约束的创业项目本质上是;STO从一开始给了大家一个错觉,即这是合规的“ICO”,或者这可能又是一个新型“ICO”。中盛投资合伙人杨永强:首先我觉得与目前整个大环境经济下行,真企业融资环境不好有一定关系,其次,经济下行,投资机会减少,有很多人在持币观望,融资和投资双向受阻,需要一个新风口的出现。但我觉得STO火起来跟ICO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说ICO不行了,开始鼓吹STO,当然部分鼓吹者是为了一些不合格项目的融资。STO服务的是那些优秀的,但是流动性不高的资产。LykkeCEORichardOlsen:企业参与STO最明显的动机就是能够获得另一种融资来源。正如现在很多人认为的那样,STO不仅是一种替代来源——它更便宜、更分散,而且进入门槛更低,参与者的流动性也更好。然而,一定要记住STO本身并不是一种资产类别。今天任何被认为是证券的东西——股票、期权、贷款、债券等等,都可以被标记出来,存在于区块链中。这就是进行STO的公司的附加价值所在,也是STO迅速火起来的原因所在。STO可以为以前无法IPO的公司提供其他令人惊叹的好处。市场刚开始探索通过STO授予特定公司或项目额外权利或利益。Q2.STO吸引项目方的点在哪里?什么样的项目更适合做STO?“中国STO第一人”的览众资本创始人张淞亚:STO是不需要做大众普及,因为很多人是参与不了的,币圈90%的人都参与不了,只有高净值投资者和优秀的企业家才能参与STO,他们手上有优质的资产可以去做证券化,通过合规的架构去海外募资,高净值人群有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同时他要有合格投资人这个标签才能参与STO,散户是参与不进来的。孙茳涛:吸引项目方的点,首先,它可以以Token为载体,以区块链为依托,将任何资产进行证券化。其次,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流通问题,一方面,Token化可以使整个交易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属性可以将资产切割为微小颗粒,这同样是现有证券所不具备的。再次,它天生属性就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不必再游走于灰色地带。区块链领域,尤其是背后有资产的项目,以及传统金融领域愿意接受新金融创新的,是目前最愿意尝试STO项目的。蒋慧杰:大部分企业是抱着“合法ICO”的预期看待STO的,然而事实相去甚远。客观的说,将股权、债权的载体变更为Token,是无法突破现有证券法监管框架的;可能的红利在于降低了这些资产在特定对象之间的交易门槛与成本,有很大的交易体验改善空间。Q3.以“更符合监管”著称的STO为何被北京金融管理局定于为“非法金融活动”?中国证券法是否有STO的生存空间?张淞亚:我认为霍局长出来说这个事情都是对这个行业有好处的。很多ICO资金盘直接改了个名字,以STO的名义来融资钱,它不懂STO是什么。还有一个乱象就是,海外项目在中国进行募资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他们没有在证监会备案,所以它不能向中国人募资。中国企业发STO也是不合法的,因为中国的证监会没有STO的监管框架。孙茳涛:STO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证券Token化金融实践,其实有很强的地域属性。在中国这样严监管、态度审慎的国家,目前它还不具备明确的法律地位,所以暂时不具备操作的空间。蒋慧杰:京东作为一家在美国合法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其股票是不能在中国市场做公开募集的。同理,不论基于美国或是新加坡的证券法进行证券型通证的募集发行,都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中国市场做募集行为。坦率说,STO在目前中国的法律与政策下没有空间。标准共识高级分析师李自鹏:短期内让中国的监管层认可STO,并且写到中国证券法中是不现实的。未来若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公司通过STO成长为优质企业,为社会带来价值,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Q4.中美两地STO监管有何差异?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在美国STO,它应该具备哪些资质和条件?张淞亚:从逻辑上来讲,不要在中国搞任何STO活动,STO在美国的落地很早,也会给美国的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募资带来新的生机,这对美国的金融体系来说是一件好事情,有利于整个资金的流转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演进,中国政府一定会看到这件事情的利好。但是不会在大陆先去试点,可能会在香港或者澳门去试点,香港其实已经出现了相关的政策,“一四九牌照”,如果你能拿到这三个牌照,你就可以做证券币相关的事情。孙茳涛:美国的证券法对此具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简单说,所有融资类金融活动包括STO都在SEC管辖内,项?如果想融资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在SEC注册然后融资;二是不注册,但是在监管下进行融资。目前,在美国发行证券型通证最可行的方法是第二种,利用监管法案列出的豁免进行法律合规。因此,STO的核?是要符合SEC的监管要求。这?几个核?概念是:1、合格投资人;2、KYC&AML;3、信息披露;4、投资人锁定期限。对应这些监管要求的主要有3项豁免:RegulationD、RegulationS、RegulationA+。其中,RegulationD是针对私募融资的法规,RegulationS是针对美国企业?面向海外投资人的法规,通过这两个融资不需要和SEC注册;RegulationA+相当于一个?IPO,需要2年审计,且花费非常高。可以说,作为当今最为强大且金融证券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美国的监管政策出台得最早,对STO的阐述最为详尽,其监管政策基本满足了STO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多层次需求。蒋慧杰:STO并非一种特殊的证券发行方式,所以具体采取何种发行方式将决定相应的信息披露要求、可募集对象、可募集方式等;法律并不对企业的盈利、资产规模做要求,这些将由市场参与主体决定。李自鹏:首先,毫无疑问,目前美国的STO市场发展相较其他国家都更成熟些,STO的基础设施,从交易所、发行平台、投行服务、咨询到合规等等是全球最领先的。目前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暂时不支持SecurityToken的发行,所以业内主要是处于一个观察和研究的阶段。虽然中国的证券法暂时不支持STO,但是可以参考海外上市的路径,设立海外主体进行合规的发行,比如常见的VIE架构等。RichardOlsen:在美国,STO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STO市场如何监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因此他们对STO所采取的态度关系到世界其他国家如何看待STO。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会失去很多。例如,SEC清晰地知道们不能在这一领域的监管上犯错误,也不能操之过急而错失良机,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等得太久,不能眼看着金融市场的未来转向别处。一旦我们有了清晰的思路,你就可以看到STO在美国真正爆发。此外,我认为目前对STO需求最大的三个国家是瑞士、美国和新加坡。瑞士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体系之一,拥有创新的人口和完善的证券体系框架。瑞士还拥有令人羡慕的资产,拥有金融市场权威,金融市场管理局(FINMA),它高度支持那些打算探索健康、合规的方式提供新产品的企业。新加坡是世界上对数字资产最友好的国家之一。再加上其复杂的金融体系和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加坡绝对是这个领域值得关注的国家。由于美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有广泛的治外法权范围,因此很可能需要从美国安全法的角度来评估所有的STO。当然,这使美国成为主要司法管辖区,将尝试并领导创建适用于STO的法律框架。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看到了很多STO融资成功的案例。Q5.遭到央行打击的STO能否绝地重生?STO未来在中国的转机在哪里?张淞亚:我认为中国一定会开放STO市场的,海外一旦火起来,中国是没有理由不去模仿的,中国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孙茳涛:暂时被央行定性的STO,在中国进入了冷却期,但在金融监管许可的国家却在蓬勃发展。所以不存在绝地,也不存在重生问题。在中国的最大转机,还是监管部门对它的认定,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会影响到监管层的认定标准,第一是STO项目本身成熟度的问题,即商业模式和实操环节的更新和迭代;第二是监管的穿透性问题,即如何能够切实有效地对项目进行监管。技术推动的行业进步是不可逆的,STO是证券领域的金融实践,随着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相信中国政府和监管部门会重新审视它。蒋慧杰:谈不上打击,也就无所谓绝地重生。如果要在中国进行任何证券募集行为,必须符合中国现行法律。用海外证券募集发行替换所谓的STO概念,这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操作规范与依据几无差异。李自鹏: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STO确实有难以取代的优势,它的可编程性,高流动性都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取代的。从个人角度来看,STO这件事情是有发展前景的。杨永强:我认为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接受STO是没办法预测的,这取决于监管层对数字融资方式的认可,快也可能会很快。相关阅读

STO:救市的良方还是收割的利刃?孙茳涛:2019或是STO的元年,拥抱需考虑这4点附《2018区块链领域走心盘点》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31ms0-6:16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