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N:A16Z的野望:银行业的未来_Filecoin币

编者按:本文来自得岸观点,作者:AngelaStrange,翻译:马不言,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摘要

AndreessenHorowitz是硅谷的顶级风投公司,上图是其近两年来的主要投资图谱。可以看出A16Z在加密货币和DeFi领域非常的活跃,几乎所有的DeFi项目融资都有他们的参与。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与加密货币的投资,他们甚至将员工全部注册为投资顾问。同时,A16Z也投资了大量的FinTech公司。他们的合伙人AngelaStrange一直专注于FinTech领域的投资。最近她在官方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美国银行业的现状,并试图解释其成因;然后提出了她所理解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篇文章希望能帮助读者们拓宽视野,了解DeFi之外金融科技领域未来可能的进化方向,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思考DeFi在未来金融领域中的定位。现状

目前银行业已经割裂成了两套不同的金融系统。一套是专门给富人用的,虽然系统陈旧而且体验很差,但还算是能运作。另外一套系统则是提供给普通人用的,给普通人用的这套系统倒是很少有体验差的反馈,因为大多数普通人连体验的机会都没有。而且你越是没钱,你所能享受到的银行服务就越是少,相对应得到的金融服务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Angela认为,目前银行业的金融系统离这些真正需要金融服务的普通人已经越来越远。对于这种现状,其实笔者也深有感触。身边有朋友就因为年初有急事用钱用了一些小额借贷的APP,每个月的过桥加上平台的砍头息,最后一年下来付的利息已经超过了他年初的借款额。而且相信读者身边也一定有这样子的朋友,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了“负翁”。这类朋友的遭遇,一方面当然有他们自己理财意识匮乏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漠视才一步步把他们逼向了这些平台。大机构

美国司法部启动首个涉及使用比特币交易逃避国家制裁的案件:5月17日消息,美国司法部已经启动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涉及使用加密货币逃避国家制裁的案件,并在该案件中对一名未具名的个人提出指控,因故意使用加密货币逃避国家制裁。在该案法官撰写的一份意见书中,显示美国司法部认为此人在受制裁的国家经营在线支付平台,该平台的一些活动涉及加密货币转移。此外,美国司法部还称被告在一家美国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创建了一个账户来买卖比特币,然后在非美国交易平台设立了另外两个账户并使用这两个账户在美国和未具名的受制裁国家之间传输了超过 1000 万美元的比特币。(Cryptobriefing)[2022/5/17 3:21:23]

难道大银行就不想赚这些普通人的钱吗?他们当然也想,但是其实这些大银行也都有他们自己的压力。一方面大银行都有自己的历史包袱,18年曾经爆出新闻,美国的大银行们每年在技术上需要投入数十亿美金,但是基本都花在维护旧有系统的安全合规上面,真正能投入到技术创新上的预算其实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目前的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了几十甚至上半年了。他们之前一直通过线下的各家分支机构来获取客户,这些机构拥有这些客户几乎所有的金融账户以及数据。但是最近十年,线上支付异军突起,这些金融机构已经很难像之前那样了解自己的客户,更不要提给他们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了。再加上美国政府总是推出一些自以为是的法案,徒增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最终银行们不得不将这类成本转嫁到用户身上。而相比较于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业务调整,直接将服务门槛抬高无疑是成本最低的合规方式,所以也就导致普通人越来越难得到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视,能得到的金融服务也越来越少。创业公司

报告:伦敦金融城银行每年产生二氧化碳超8亿吨,远高于比特币:绿色和平组织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披露,每年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已经产生超过8亿吨二氧化碳。如果把伦敦市看做是一个国家/地区,那么其碳排放在全球排名第九;相比之下,比特币的碳排放要少得多,按照相同标准评估,也把比特币看做是一个国家,那么目前其碳排放排在全球前30个国家/地区中,另据剑桥大学数据显示,39%的比特币网络由可再生能源提供支持。 绿色和平组织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报告中还指出,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五年中,全球60家最大的银行为化石燃料提供了3.8万亿美元的融资,而化石燃料开采和燃料助长了气候混乱,其中仅英国跨国银行汇丰银行(HSBC)就向化石燃料行业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Decrypt)[2021/5/26 22:44:52]

既然大机构没能力创新,那么创业公司呢?在其他行业里,如果原有的系统和产品没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一定会有创业公司依靠更好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来满足他们。但是在目前的金融领域,一家创业公司想要存活下来却非常的困难,对创始团队的要求也非常的高。不仅需要有多个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还需要对业内的潜规则了如指掌,并且跟大的金融资本有良好的关系。举例来说,在美国想要开一家新银行,提供最基本的支票业务和借记卡业务的话。首先,他可以尝试自己去申请牌照来满足合规要求,不过成功率你懂的。所以他只能找一家现有的银行达成合作来满足合规要求,然后这家合作银行是有义务确保这家创业公司严格遵守了KYC和AML的规定的,否则他自己将收到非常严厉的惩罚。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找到这样一家愿意合作的银行本身有多困难,不过还是比自己去申请牌照靠谱。如果你有幸真的能找到这样一家合作银行,那么恭喜你,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你找第三方合规公司合作才能完成。总之,在这个旧体系下,传统银行想要改变自己很难,创业公司想要独立运行很难,想要有足够利益激励两边进行合作也很难。最终,形成了目前这样一个无解的局面。相比较之下,国内的情况如何也就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了。未来

现状看起来不甚乐观,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传统金融公司都很难改变目前的现状。既然基于目前的系统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那么是不是有可能重新打造一套新的系统来支撑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AngelaStrange结合她对行业的观察给出了她所看好的银行业的未来。首先,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系统的构建者必须围绕着“API经济”来运转。所有新兴的FinTech公司,应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服务API化。公司和公司之间通过API高效的进行合作,使得各公司都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然后基于这些像乐高积木一样的API,任何其他公司都可以简单高效的组合出适合自身业务的金融产品。将各自服务API化的优势非常明显,它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优势。擅长处理合规的负责做好合规,擅长做产品去迭代产品,各司其职。而且,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本身足够大,这个市场足以容纳成百上千的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公司。而这些公司间的竞争会带来更好更便宜的金融产品来服务被传统金融公司忽视的普通人。这也意味着任何公司都可以提供银行服务。以前的产品只有两种变现渠道——要么走直接收费的路线,要么就是走免费加广告的路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完全可以通过给用户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金融服务来完成变现。而且这些团队对自身业务场景下用户金融需求的理解远非那些传统的金融机构所能比拟,所以这将极大的拓展银行业的服务模式。不仅于此,因为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兴起,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线下各分支机构来进行获客的模式,创业公司通过跟一些场景契合的互联网应用合作的形式来获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传统的银行则受限于他自身的高获客和运营成本,只能通过设置高门槛和高费率才能收回成本。而创业公司较低的获客成本结合上文的API生态使得这些创业公司具有了成本优势,可以依赖低成本去扩大自己服务的客户范围,更好的服务于普通的消费者。最后一个重点则在于数据。在美国,7900万人的信用评分低于680分,5300万人没有足够的数据来产生FICO评分。这些人都被认为是高风险的,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来使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国内的征信做的怎么样大家也清楚,笔者就曾因为忘记还信用卡几百块钱而影响房贷放款。在现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传统银行的征信系统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而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则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全新的信用评估体系。现在无论中美,都有公司在尝试用一些更加创新的数据来辅助预测用户的贷款偿还能力,比如像你手机的系统更新情况,经常联系的朋友数量,甚至还有你是否会在晚上给手机充电等。所有这些信用评估上的创新都在帮助将传统银行业无法服务的人转化成FinTech公司的客户。而当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公平的获得金融服务时,收入的不均也会逐渐减少,从而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当前的银行系统是明显偏向有钱的特权阶级的,大部分普通人没有什么选择。同时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创业公司都没有动力和能力改变现有的系统。但是未来结合API经济、新的低成本分销渠道、大数据这三方面的优势,可以构建新系统弯道超车,超越现有金融系统的限制帮助创业公司进行创新,来为更多的普通人进行服务。DeFi的定位

在Angela的理解下将传统金融的服务包装成API,然后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成本红利就足以对抗传统金融公司,通过向普通人提供便宜的金融服务来保障FinTech创业公司的存活,最后依赖这些创业公司不断的产品创新来完成最终的逆袭。Angela文中的大部分观点笔者都非常的认同,但是在笔者看来,缺少DeFi的未来其实是不完整的,也是很难跟传统金融机构去平等竞争的。其实金融服务最终拼的还是信任,任何金融产品的最终结算依赖的是各种法律合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传统金融系统运转的基础,而政府则因为信任大型的金融机构,通过牌照等形式将大家对他的信任传递给了这些金融机构,并最终由这些金融机构来为大家提供服务。无论目前的FinTech公司如何包装API,这种信任的传递机制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整个利益格局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最后这些公司依然只能给已经取得牌照的公司打工而已。而DeFi与FinTech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任的来源。在DeFi领域里,信任不再是靠各种法律合同以及通过牌照等形式进行信任转移得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对包括密码学、博弈论甚至数学、物理等等科学的理解。基于对科学理解的信任,其传递效率极高,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笔者看来,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信任网络将会成为未来金融系统运转的基础,这才是DeFi与FinTech相比最大的优势所在。而这样一个信任网络将像磁铁一样,不断的吸引新的建设者参与进来。最终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改变传统的银行业格局,并将建立全新的银行业规则。所以,你更看好DeFi,还是目前主流的FinTech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17:58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