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潘超:跷跷板上的DeFi_DEFI

编者按:本文来自Moneyness研究院,作者:潘超,MakerDAO中国区负责人,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和大多数区块链名词一样,DeFi是一个新潮顺口、听起来"高大上"的推广口号,而不是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这个口号让金融的去中心化成为了一个已经实现的结果,而非过程本身。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DeFi产生的误解、模糊和两极化。“当我们在谈去中心化金融的时候,往往会将去中心化作为主体,然后讨论和设计有金融属性的应用和协议。但更加全面和系统地理解去中心化金融,我倾向于以金融为主体,思考哪些领域能够实现去中心化以及有何益处...分布式并非区块链独有,透明性、抗审查性以及不可更改性对金融行业而言很难兼容。去中心化金融的核心和优势在于无需许可。无需许可有三个层级:开发者的无需许可、记账的无需许可和用户的无需许可,分别对应代码开源、公有链和开放账户...只需要满足用户无需许可的金融项目都可以属于去中心化金融的范畴,而开发者以及记账的无需许可一般需要在效率、安全与去中心化中权衡。"—DeFi的理论与实践权衡是一件微妙的事情。只有Dai的以太坊网络和有了USDT的以太坊网络,哪一个更去中心化?脱口而出的回答是:纯洁的以太坊网络。从资产托管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但是,如果我们从许可的角度来衡量呢?对各种中心化抵押品百无禁忌的网络显得更加无需许可。资产托管属性并不能决定DeFi的去中心化程度和政策建议。一个开放的公链是无法限制其链上的资产发行的,从抽象的理论而言,承载更多的资产总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在实际中,如果一种资产的用途主要是灰色和高杠杆交易,这对于越是开放的公链反而越会埋下风险和隐患。312市场剧烈波动时,史无前例的以太坊网络的手续费暴增进而导致的金融应用瘫痪,背后原因恰恰来自于USDT病似的盛行和资源占用。这是一种“公链的悲剧”和系统治理的缺失。不仅是金融应用,公链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对资产也应该有所挑剔和把控。而谁来选择管理协议和谁来应对危机是同一块硬币的正反面。管理员权限决定系统更改,风险让用户自摊,这会是一张永远平不了的资产负债表。用户反馈和信号收集可以帮助系统减少偏差,最终决策权需要牢牢放在管理者手中,无论是通过超级权限还是代币投票,但相应地,危机发生时,兜底的不应该是社区。DeFi终极形态是什么样我不得而知。“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在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看作植物的一种虚假存在形式,称果实才是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追求“真正的DeFi”就像把一个孤零零的果实当做植物的全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和理念,就像跷跷板两端的DeFi和CeFi,彼此水火不相容,但之间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金融的环节。这些环节在金融活动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正是这种必要性才形成金融的平衡。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15ms0-4:77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