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李礼辉:区块链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_去中心化金融的未来

总书记两年前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在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两年来,区块链技术加速创新,拓展应用,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一、区块链技术创新强化数字化可信交互。

区块链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这种数字信任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一是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加持商业信用;二是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提高物联网的效率和可靠性。

最近的区块链技术创新侧重于扩展交互功能和存储功能。跨链技术可以实现区块链之间、区块链与互联网之间的互操作,信息和资产能够以不可复制、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流转。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可以将文件存储在不同的空间上,同时生成文件存储确权证明,在可靠性、边缘存储成本、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比传统云存储具有一定优势。

我们熟悉的信息技术架构是大中心化、局域封闭式的,我们熟悉的商业社会是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平面交互式的,我们熟悉的传统信用机制是自成体系、分立割据的。区块链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可信立体交互架构,有可能再造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升级。

一是工业标识解析和设备管理。实现全球唯一标识识别管理,解决工业互联网不同标识编码体系间的平等互通问题,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工业标识基础设施,执行工业设备身份管理和设备访问控制,对产品的加工、组装、分装等生产流程以及产品的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是产业链协同。在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等多方主体构成的产业链协同网络中,实现数据同步共享和管理动作协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协同效率,提高市场响应效率,提高商品和资金配置效率。

三是供应链金融。建立多方协作架构和信任机制,克服传统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将核心企业信用传导至更多层级;建立互信互通的生态圈,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加快物流周转和资金周转;将商业约定纳入智能合约,防止资金挪用和恶意违约。

四是乡村振兴。建设实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实现实物资产数字化,在区块链上映射不同时点、不同地点的实物资产及其权属和价值,形成可追踪、可溯源、可交易的数字化数字资产,进行全流程运营和管理,盘活实物资产的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在生物资产可信监管及金融服务平台上,肉牛成为可交易、可追踪、可溯源的数字资产。在普洱茶区块链平台上,普洱茶可验证真品并追根溯源,可集中存储并分别交易,解决了普洱茶市场上存在的茶饼造假、保存困难、价值虚高等问题。

五是智慧城市。集成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支撑城市数字化升级的可信数据标准底层,做到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可视化。在公民领域实现个人身份可信、资产权属可信、健康状态可信和有效的隐私保护,在行政领域实现智能公共服务、智能公共管理和智能公共监督,在绿色经济领域实现碳排放的分布式实时监测、计量和排放权交易,在交通领域实现智能化的路径导引和停车导引,形成高效低碳、和谐平安的城市生态。

二、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的实验性应用居于全球前列。2021年2月,美国《福布斯》评选出全球区块链公司50强,腾讯区块链入选榜单。万向区块链为客户提供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涵盖供应链金融、汽车供应链物流、工业互联网、生物资产、数字城市等领域,赋能产业升级。

区块链技术创新是全球的热点,已经实现长足的进步,但尚未达到高并发市场中规模化可靠应用的水准,新的跨链技术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冷静的制度创新能够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泡沫,而积极的技术创新能够持续创造可扩展的商业财富。

第一,地缘中的技术立国。

我国是数据资源大国和数字化市场大国,但目前还是软件弱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国际专利申请量,2019年与2001年对比,美国的占比由40%下降到21.8%,中国的占比由1.6%提高到22.3%,日本保持在20%左右,德国由13.0%降低到7.3%,韩国由2.1%上升到7.2%。尽管我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比已经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但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还是主要由美日等西方国家控制的。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58项尖端技术里,美国在其中的50项拥有最多的专利。

数字技术平等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平等竞争的基石。在核心数字技术领域,我国只有补齐短板,才有可能与西方国家真正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2020年10月,美国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20项清单包括高端计算、数据存储和分布式技术等,明确“美国必须发展这些科技,保护这些科技,不能提供这些技术给竞争对手。”

在核心数字技术上,我们借不来,买不到,等不得,唯一的路径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寻求突破。

第二,万物互联中的数据保护。

数据资源是个人的财富、集体的财富。数字经济时代更需要切实保护数据隐私。应该强调数据所有者对隐私数据的基本权利。例如,规定企业收集及处理数据必须得到数据所有者明确的同意,规定企业不得超越约定范围收集、处理和使用数据,同时给予数据所有者要求数据占有者删除涉及本人隐私数据的权利。

数据资源是国家的财富,数据安全是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的保障。例如,金融业必须构建用户相互信任、信息真实对称的技术环境,要求保证数据可靠传输,保护个人隐私;要求采用信息真实性交互验证技术,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进行用户授权验证和信息数据验真,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

国家支持数据开发利用,支持数据安全技术推广和商业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安全应用。例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研发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系统。这个系统集成运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可信计算等技术,可以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在提升数据资源价值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

第三,产业融合中的穿透式监管。

数字化技术创新正在改变金融服务模式,逐渐形成交互、交叉、交集的金融新业态。例如,未来的数字资产市场既包括数字化的金融资产,也包括资产化的专利数据、著作数据,将形成一个资产所有者、投资者、产权登记、产权认证、金融中介、监管机构、税务机构、仲裁机构等多方交集的复杂架构。

金融创新呼唤监管创新。数字化金融监管系统应该由金融监管部门共建共享,应该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穿透不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实现金融监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复杂、耗费资源的现场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

第四,分布式架构中的安全屏障。

去中心化金融有可能穿透一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屏障和货币主权及地域金融监管边界。去中心化金融既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热点,更是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的热点。

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实行更高水平的经济开放、金融开放包括资本市场开放,是基本国策;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大局,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底线。

因此,应有必要深入分析分布式对等架构、去中心化架构等数字化技术已经具备及潜在的“颠覆性”性能,重点研究基于全新数字技术的去中心化金融工具穿越金融基础设施屏障的可能路径,研究技术对策和政策预案,构建数字金融安全屏障。

第五,开源格局中的安全责任。

开源正在渗透越来越多的软件产品。一些专家认为,开源已经成为数字技术创新的主流,开源可以跨越公司边界、国家边界,赋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注意的是,开源也将构成系统绑定和技术依赖,一些开源软件缺乏明确的安全责任主体和权威性的安全性能认证,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在开源格局中,一是要建立软件安全技术标准,建立软件的审核和认证制度,防止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存在恶意木马的开源软件进入我国;二是加大投入,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我国自己的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和数字技术人才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实现核心软件基础性能、扩展性能、安全性能的优化和均衡,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进步与成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4:29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