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经济日报:莫把数字藏品当“生财”产品_人工智能软件

近期,遭遇黑客攻击后的数字藏品平台光艺数藏悄悄“复活”,引发业界关注。复出后,该平台上的数字藏品持续暴涨,大部分涨幅均超过百倍,少数藏品甚至超过了千倍。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波涨势难免令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投机炒作行为,进而引发更大金融风险。看来,约束数字藏品炒作行为,亟需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共识。

首先需要明确,数字藏品不能等同于国外的NFT。数字藏品的概念已经火了一阵子,从技术手段讲,它和NFT很相似,但它并不是国内版本的NFT。NFT全称是Non-FungibleToken,是基于区块链发行的非同质化代币,Token在英文中代表代币的意思。而国内数字藏品市场一直强调去“T”化,也就是弱化了数字藏品的金融交易和投资属性,更强调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声音 | 经济日报:合理探索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运用潜力:《经济日报》今日发表题为“以法治方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评论文章。文中表示,以法治方式推动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方面,各国应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兼容并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同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努力推动形成互联网领域的国际规则,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可信赖的司法体系,合理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运用潜力,提供智能、普惠、便捷的司法服务;遵循科技伦理和司法伦理,适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和虚拟财产权利,维护公平公正、有效竞争的经济秩序。尤其是依据各国国内法及其参加或缔结的国际公约,在职权范围内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明确企业、组织及用户的行为规范和权利边界,避免信息滥用,为所有用户营造安全的互联网环境。[2019/12/10]

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数字藏品的价值。数字藏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新技术的文创产品,藏品背后体现了艺术、美学和创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比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发布的“千宫”系列数字藏品,用手指滑动屏幕就能欣赏藏品各个角度的样子,生动有趣。以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现艺术品或文物的价值,赋予了传统文化和文物新的生命,增强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活化。

声音 | 经济日报:区块链成行“金字招牌”,去伪存真是当务之急:11月22日,经济日报刊文《区块链成行“金字招牌” 去伪存真是当务之急》。文章表示,区块链技术火热背后,不断翻新的“花式割韭菜”应运而生,区块链成了行的“金字招牌”。目前,我国尚未建成打击涉“区块链”的完备治理体系,有必要抓紧完善相关法律,以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涉及区块链的相关行为进行界定,为依法打击涉区块链提供法律依据。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试错的动态过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还要警惕那些声称正在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公司。对于行业来说,实现去伪存真,远离虚假繁荣是当务之急。无论如何,人们需要的是有“诚意”的区块链,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区块链。[2019/11/22]

数字藏品还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随着数字藏品概念火爆,这种热度也传导至消费市场。不仅麦当劳、小鹏、兰蔻等诸多商业品牌营销想搭上数字藏品的快车,中国邮政、中国电信等“国字号”企业也纷纷入局。从放大品牌IP和传递品牌文化的角度看,数字藏品能够赋予品牌全新的价值,并与消费者建立良性互动。比如,前不久中国邮政推出的“国宝熊猫邮筒”系列数字藏品就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曝光率和关注度。从这个角度说,国内数字藏品的发展应该充分与实体经济结合,走以虚助实的路子。平台企业应更好发挥其正向价值,让数字藏品真正赋能实体经济。

声音 | 经济日报:将区块链等运用于传统金融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出发点:经济日报刊文称,在华尔街,过去金融投资科技的模式已变身为科技服务金融模式,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运用于传统金融,使金融服务更快、更高效,这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出发点。[2018/10/12]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数字藏品是一种新奇的文化体验,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能满足审美需求。但是,收藏应建立在对艺术品的喜爱和对品牌的认同之上。相对于传统收藏来说,数字藏品只是在媒介形式上发生了改变,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依然取决于它的本质,即美的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长远看,只有那些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充满创意含量的数字藏品,才会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那些想把数字藏品当成“生财”之道的人来说,炒作数字藏品并不是一门好生意。一方面,数字藏品还处于发展初期,质量良莠不齐,价值相对模糊。就拿近期引起业内热议的徐悲鸿数字收藏品来说,徐悲鸿美术馆就曾公开质疑有些数字藏品为假冒作品,还有些不能提供完整的溯源证据。如果数字收藏品平台难以保证数字藏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数字藏品是新生事物,市场监管机构尚未对其发展作出明确规定,极易出现滥用技术、盗用版权、虚构价值、交易不规范等问题。近期业内发起的《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虽对风险防控有一定作用,但并不具法律效力。市场发展必然会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平台和藏品也会面临优胜劣汰。与此前炒鞋、炒盲盒的逻辑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旦结束,留给消费者的只能是一地鸡毛。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大币网

[0:0ms0-6:37ms